1 河广① 谁谓河广?一苇杭②之。谁谓宋远?跂予③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④。谁谓宋远?曾不崇朝⑤。 (选自《诗经·卫风》) 【注】①本诗为旅居在卫国的宋国人所作。②杭:通“航”。③跂:提起脚后跟。予:而。④刀:小船。⑤崇朝:即“终朝”,从黎明到早饭这段时间。 (1) 诗中的夸张手...
《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诗中所咏的是旅居卫国的宋人,因受某种阻挠,思归不能,面对河水,反复唱叹。水在该诗当中是一种阻隔的意象,主人公踯躅河边,故国近在对岸,但却不能渡过河去,内心焦急,长期积压胸头的忧思如同排空而来...
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参考注释:(1)河:黄河。(2)苇:用芦苇编的筏子。杭:通“航”。(3)跂(qǐ):古通“企”,踮起脚尖。予:而。(4)曾:乃,竟;刀:小船。曾不容刀,意为黄河窄,竟容不下一条小船。(5)崇朝:终朝,自旦...
“一苇以航”是说乘着一片芦苇就可以横渡黄河;“跂予望之”是说踮起脚尖即可望见自己的家乡,可见作者归国之心切,似无任何障碍可阻隔。“曾不容刀”和“曾不崇朝”强调黄河狭窄和渡河容易。这样动词运用夸张的修辞,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想归国之情和无法归去的哀怨。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考生准确把握...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句中的“一苇杭之”是说乘着一片苇叶,就可横渡黄河。“谁谓宋远,跂余望之”句中的“歧余望之”是说踮起脚尖即可望见自己的家乡宋国,可见作者归国心切,似无任何障碍可阻隔。“谁谓河广,曾不容刀”句中的“曾不容刀”是说容不下一只小船,“谁谓宋远,曾不崇朝”句中的“曾不...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出自作品《国风·卫风·河广》,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首意蕴丰富的思归诗。全诗二章,每章四句。虽然内容简单,诗意浅显,但此诗饱含感情,情深意长,其奇特的夸张,能在出人不意之中,发挥令人拍案叫绝的强烈感染效果,是《诗经》中一篇优...
河《诗经》谁谓河①广?一苇◎杭③之。谁谓宋远?跂④予望之。谁谓河广?曾不容刀⑤。谁谓宋远?曾不崇朝⑥。[注释〕①河:黄河。②苇:用芦苇编的筏子。③杭:渡。④跂( qi ):踮起脚跟。~⑤曾不容刀:竟容不下一条小船。曾,乃;刀,同”( dao )”,小船。⑥崇朝:终朝,一个早晨。阅读提示。《河...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出自先秦的《国风·卫风·河广》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完善 古诗三百首 ,诗经 ,思乡 ,黄河 译文及注释 译文谁说黄河宽又广?一片苇筏就能航。谁说宋国很遥远?踮起脚尖就能望见。谁说黄河广又宽?难以容纳小木船...
河广《诗经·卫风》谁谓河①广?一苇②杭③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注释]①河:黄河。②苇:用芦苇编的筏子。③杭:渡。④跂:踮起脚跟。⑤曾不容刀:意为黄河窄,竟容不下一条小船。曾:乃,竟。刀同“舫”,小船。⑥崇朝:终朝,一个早晨。形容时间之短。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