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头正好有朱熹版本的论语,立即拿出来与南怀瑾先生的解释进行了对比. 论语的第一篇“学而”原文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按照传统的解释为: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
《论语集注》凡二十篇共二十一页·子夜星网站整理编校 (共二十一頁) 目錄頁下一頁>> 卷一 学而第一卷二 为政第二 卷三 八佾第三卷四 里仁第四 卷五 公冶长第五卷六 雍也第六 卷七 述而第七卷八 泰伯第八 卷九 子罕第九卷十 乡党第十
朱熹著 宋朝四书 本书是宋代哲学家、思想家朱熹对《论语》的注释,它是朱熹用力最勤的著作。附:《四书集注》是朱熹的代表著作之一,也是四书上升为儒家经典的地位以后,诸多注解中最有权威和影响最大的一种。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原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展开∨ ...
《论语》在第一篇中有三句话,说的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话说的是学习之道,交友之道和为人之道。南宋大儒朱熹对这句话的评价是非常高的,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论语的这三句话,是人尽皆知的,意思也是非常浅显的,为什...
他将《论语》二十篇按主题与逻辑关系重新梳理,打破汉代以来以单句训诂为主的注疏模式。例如《学而》篇首章“学而时习之”,朱熹在《集注》中指出此章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将全篇十六章分为三个层次:前七章论为学根本,中间五章论修身实践,末四章论成德境界。这种分段方式使零散语录形成思想体系,凸显儒学...
”时,朱熹解释为“在柙而逸,在犊而毁。典守者不得辞其过”,言简意赅。在注解“则将焉用彼相矣?”时,他解释为“相”是“瞽者之相”,即为帮扶盲人的人。这些注释都体现了朱熹对义理的深入理解和独特见解。三、特点 朱熹的《论语集注》具有以下特点:注重义理的阐发:朱熹在注释《论语》时,注重对经文...
朱熹对论语的理解 一、 朱熹将《论语》视为"格物致知"的核心文本,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构建起独特的阐释体系。相较于汉唐儒生的训诂传统,他更注重哲学层面的义理开掘。在解"克己复礼为仁"章时,朱子拆解"克"为胜、杀二义,凸显工夫论中克治私欲的实践强度。这种诠释已突破文字训释的范畴,实为理学心性论在经典...
【题目】《论语·子张》:“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未也.”宋·朱熹《《大学章句)序》:“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而教之以酒扫应对进退之节
因为论语的本段话就已经表明了子桑伯子的身份。因此,很多历史上名家的注解都是错的。根本不知大简的真正含义。对于论语的阐释,我对古今注解有着太多的意见,尤其是朱熹,实在不敢恭维。我非自夸,真正的儒学在我这里,大家可以细细体味我的阐释,认同之余,不妨多多扩散,让更多的人得论语之味,也是功德之事。仲...
朱熹《论语集注》1 論語集注 [宋] 朱熹撰 黑色字为论语原文,蓝色字为朱熹注文 《学而》第一 此为书之首篇,故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凡十六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悦同。学之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