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意思是孔子说:“文字不能把话都写全,话也不能把心中的意思都说全。那么圣人的意思就不能完全了解了吗?”孔子说:“圣人设立象,用以全面表现难以表达的意思。设立了卦,全面表现难以说清的真伪性情。附上卦爻辞全面表...
“言之不足,歌之,歌之不足,舞之蹈之”出自《毛诗序》。著者一说为孔丘弟子子夏作,一说为汉人卫宏为《诗经》所作的序,分为大序和小序。意思:如果你用语言无法表达你要表达的事物或心情。就将它唱出来,如果无法将它唱出来,就用舞蹈表现它。原句: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①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言”“意”之争。“言不尽意”说,早在战国时代就已经提出来了。《周易·系辞上》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庄子·天道》上说:“得之于手而应之于心,口不能言。”按照古人的看法,语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思想的,即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种看法不无道理。但“言”与“意...
翻译: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孔子说:“文字不能写尽言语(所能表达的意思),言语不能表达尽心意(所想到的意境)。”那么,圣人的心意就不可见了吗? 反馈 收藏
在这里,欧阳建用“天不言”、“圣人不言”、“形不待名”、“色不俟称”来反证“言不尽意”,“天不言”、“圣人不言”,“言”是多余的,因为“言”起于“理”,而“理”不俟“言”,所以才有“言之于理无为者也”;关于“形不待名”、“色不俟称”,大家知道,名家的“形名之辨”中,大家以为,以“形...
《易·系词上·原文》子曰:“书(1)不尽(2)言(3),言(4)不尽意(5)。”然则(6)圣人(7)之意其(8)不可见(9)乎?子曰:“圣人立(10)象(11)以(12)尽意。【译文】老师说:“某一种专著不可能将作者的意思都表达出来,因此记载下来的也不可能是作者所要表达的全部意思。
子曰: 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 子曰: 圣人立象以尽意。原文出处: 《周易·系辞上》。《周易·系辞上》的作者是“姬昌”。原文 《易》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 这句意思是:孔子说:“书是不能完全表达作者是要讲的话的,言语是不能表达我们心意的,那么圣人的心意,难道就不能被了解?”孔子说:“圣人树立象数的规范,以竭尽未能完全表达的心意,使人因象以悟其心意,设置六十四卦以
古文翻译出自《周易·系辞上》,原文为:“”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书:文字。言:言语。意:心意。情伪;真情虚伪。变而通之:变化卦爻使之交通。译文:孔子说:“...
正如《小窗幽记》中所言:“凡事,留不尽之意则机圆;凡言,留不尽之意则致远。”这句话告诉我们,说话留德、做事留心、做人留路是我们人生修行的重要功课。在与人交往中,我们要学会用赞美代替冷漠,用真心代替猜忌,用宽广代替狭隘。因为只有当我们用善意和真诚去对待他人时,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