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唐代绣在袍子上的纹饰改为绣在补子上,用以区别官职的同时;不再使用文字的同时,将不同种类的飞禽走兽来对应不同的官员种类;加入了皇帝对于官员的希望和要求,把思想和标志统一在补服上的不同符号之中,比如,补服上的大雁,象征着官员应该有威仪;还体现了明代统治者想将等级尊卑制度深入到百姓心中,稳固新政权的表现。
▣ 补子图案与身份象征 在明太祖朱元璋的时代,为了进一步巩固其政治地位,服制中的等级划分变得更为明确。其中,官服的变化尤为显著,从帽子到鞋子,每一处都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差异。特别是补子上的图案,它们以符号化的方式,清晰地界定了文官与武官、不同官阶之间的区别。自此,代表官位的补服制度得以确立并沿用至今。
【麒麟:一品武官的补子图案】主要有领侍卫内大臣、掌卫事大臣、伊犁将军、绥远将军等一品大员 【狻猊:二品武官的补子图案】主要有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副都统、总兵等二品大员 【豹:三品武官的补子图案】主要有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 骁骑等三品武官 【...
正如我们在本文第一张照片所见,受过诰封的命妇(官吏的母亲及妻子)也可穿补服。她们所用的补子纹样以其丈夫或儿子的品级为准。最后,以一品文官为例,给大家展示一件补服实物照片(来自故宫博物院网站)。这件补服缝制于道光年间,身长117厘米,两袖通长166厘米,袖口宽29厘米,下摆宽106厘米,左右裾长70厘米。圆...
从清代史籍来看,早在入关之前,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贵族即已使用带有蟒纹的补服,其中亲王、郡王、贝勒用五爪蟒,贝子用四爪蟒。入关后,朝廷对官制服饰进行了变革,王公贝勒官服首当其冲,仅仅位于皇子服饰之后,成为官制服饰中最首要的部分,其补服与补子也远远超过其他品官。按照制度,亲王至伯爵所用补子分别...
第二类补服图案是飞禽,用于文官的袍服上。从一品到九品文官的补子图案分别为仙鹤、锦鸡、孔雀、云雁、白鹇、鹭鸶、鸂鶒、黄鹂和鹌鹑。需要特别强调一点,这是明朝的官府补子纹样,到了清朝时期发生了一些变化,两者不能混淆。采用飞禽图案主要是为了表现出文官的贤德。仙鹤的图案能绣上一品大员的服饰也和吉祥寓意有关,...
【仙鹤:一品官员的补子图案】主要有太师、太保、太傅,殿阁大学士等一品官员 【锦鸡:二品官员的补子图案】主要有内阁学士,巡抚、总督等二品官员 【孔雀:三品官员的补子图案】主要有督察院左右都御史、顺天府尹、大理寺卿等三品官员 【云雁:四品官员的补子图案】主要有鸿胪寺卿,知府、翰林院侍读学士等四品官员 ...
二品文官补服上绣的是锦鸡,在古代锦鸡寓意着吉祥,锦鸡的五种天性是:身上有花纹、雄鸡威武、雄鸡好斗、母鸡护小鸡、雄鸡准时报晓,分别代表文、武、勇、仁、信五种道德。二品武官的补服上绣的是狻猊,是古代神话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古书记载狻猊能食虎豹凶猛之兽,用在武将服饰上取其威猛之意。三品文官补子图案...
👕补服,简称为“补”,也被称为“胸背”或“官补”,是官服胸前或后背上的一块织物。🐉根据官位不同,纹样也会有所变化,文官的补子图案通常是飞禽,而武将的则用猛兽。🦅📜“补服”这个名字的由来,就与这块补子息息相关。明代的补子大约是40厘米的正方形,而到了清代则有所缩小,变成了30厘米左右的正方形...
补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符号,它是一种特殊的图案,通常用于官阶的标志。官服补子的根源要追溯到唐代武则天统治时期,相传一天武则天上朝时赐给官员们绣了花的官袍。因为十分好看,又是御赐之物,所以其他官员纷纷效仿,传说补子就从这里而来。实物显示补子的源头可以上溯至蒙元时代。随着时间的推移,补子逐渐演变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