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伯严留题·藏舟壑清代: 易顺鼎藏山尚可负,何况藏此舟。愿乘六气辨,元化以为桴。抒情,爱情,相思 易顺鼎 易顺鼎(1858~1920)清末官员、诗人,寒庐七子之一。字实甫、实父、中硕,号忏绮斋、眉伽,晚号哭庵、一广居士等,龙阳(今湖南汉寿)人,易佩绅之子。光绪元年举人。曾被张之洞聘主两湖书院经史讲席。马关条约...
“藏舟于壑”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将船藏在山谷之中。这个成语来源于《庄子·大宗师》,原文是:“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在这里,“藏舟于壑”被用作比喻,意在说明事物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中,人们往往难以把握其本质和规律。 二、深层解读 变化的普遍性:这个成语...
“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出自《庄子·内篇·大宗师》,这句话的翻译是:把船藏在山谷里,把山藏在深泽中,认为是十分牢靠了。然而半夜里有个大力士把它们背走了,睡梦中的人还不知道呢。 出处与背景: 出自《庄子·内篇·大宗师》,这是庄子的代表作之一,强调万物皆流变的观点。 翻译与解释: 翻译:把船藏在...
满眼河山擘旧恨,茫茫何处藏舟壑。朗读 0喜欢 出处 出自清徐灿的《满江红.将至京寄素庵》拼音和注音 mǎn yǎn hé shān bāi jiù hèn , máng máng hé chù cáng zhōu hè 。 小提示:"满眼河山擘旧恨,茫茫何处藏舟壑。"的拼音和注音来自AI,仅供参考。
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这似乎是一个稳固的做法。然而,如果夜半时分有大力者将它们背走,那些愚昧的人是不会察觉的。藏大藏小,都需要找到合适的地方。至于将天下藏在天下之中,却无法找到它循的规律,这便是恒物之大情。人只是偶然获得了人的形体,却还自我感觉良好。人的形体千变万化,无穷无尽,其乐无穷。所以,圣人能...
藏舟壑 同源典故 舟壑 壑舟 藏壑 夜半有力 夜壑藏舟 藏舟夜半 舟移壑 舟陆行 藏舟 藏山夜半 藏舟藏山 藏舟去壑 大力舟藏 藏舟归壑 《庄子集释》卷三上〈内篇·大宗师〉~243~ 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藏小大有宜,犹有所遁。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遁...
小提示:"藏舟壑谁在,流丸迹匪故。"中的词语释义来自AI,仅供参考。 相关分类 全诗 原文拼音版 王夫之 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其著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
庄子智慧中的生活哲学:从“藏舟于壑”到“藏天下于天下”“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庄子用这个故事来说明人生的哲理,其中“藏”字可以理解为贪欲或执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生不应该过于执着,否则物欲最终导致失去。我们应该顺应自然的安排。就像佛学中所说的,...
“藏舟於壑”出自宋代释正觉的《偈颂二百零五首》。“藏舟於壑”全诗 《偈颂二百零五首》宋代 释正觉 藏山於泽,藏舟於壑。一真不可藏,怕尔满寥廓。传家清白有风规,圆陀陀地无棱角。《偈颂二百零五首》释正觉 翻译、赏析和诗意 诗词:《偈颂二百零五首》朝代:宋代 作者:释正觉 《偈颂...
意思是:大地把我的形体托载,并且用生存来劳苦我;出自《庄子·大宗师》,原文节选如下: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译文:大地把我的形体托载,并且用生存来劳苦我,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