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禅语出自六祖慧能大师,是禅宗思想中的经典表述之一。慧能大师(638年—713年),俗姓卢,唐代高僧,禅宗南宗的创始人,被尊称为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生平颇具传奇色彩,他自幼家境贫寒,却以砍柴为生,一日听闻《金刚经》而心生顿悟,决定出家修行。后...
“明镜亦非台” 是说这面纯净的镜子也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放置在台架上的东西。这是在进一步否定把心的纯净状态物质化的观念,心的清明不是依靠一个具体的、外在的承载物来体现的。“本来无一物”这句是说从本质上来看,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虚幻不实的,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实体存在。这是一种佛教的空性观念...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佛性就是一直清澈干净,哪里会有什么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所表达的,是一种悟道修行的高境界。这可以理解为人无物,物无人,一种万事皆空的清净、“无为”状态。禅宗和儒道文化有相似之处,也有本质的差别。禅宗将一切的现象均视为一种“空”。在禅宗看来,一切皆为六根(眼、鼻、耳、舌、身、意)所感知的对...
身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意思 这句话是出自唐代惠能的《菩提偈》,意思是: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明亮的镜子本来就很干净,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它主要体现了佛家的理念:人的本心本来是清净的,只要...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怎么解释 答案 菩提原本比喻智慧,明亮的镜子比喻清静心。本来清静,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这是佛家六祖慧能顿悟的体现,佛主张佛法以无念为宗旨,无相为主体,无住为根本。所谓无相,应是既看到事物的相状,又不拘泥留恋于它。所谓无念,就是既看到事物的相状,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是禅宗六祖惠能著名的四句偈。 相传,禅宗第五祖弘忍年岁已高,想把衣钵传给弟子,便让大家作偈来考查对教义的禅悟。他的上首弟子神秀在墙上写了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而当时只是一个大字不识、只会挑水劈柴的小僧惠能...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唐•慧能 这是一首很多人耳熟能详的,唐朝僧人慧能的“偈诗”,由此引出一段著名的禅宗“公案”。“偈诗”,又名“偈子”,原本是对一些宣示佛理的“短句”的称呼。自佛教传入中华后,为了迎合本土化需求,遵循中华传统审美习惯,这些短句,就大多都以...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明显就是针对神秀所作,意在表达,佛家是讲究空无,为何一定要认定身体是悟道工具,心是明镜,防止尘埃,其实这是刻意追求,实则自己终究不是"菩提""明镜"罢了。2、"空"之境,方为顿悟 其实这首诗还是不够全,也就不能很好理解他的思想,原文如下: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