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他却在苏轼有性命之忧时挺身而出,可以说二人之间已经超越了友谊,章惇就是苏轼的救命恩人。后来,苏轼被贬谪黄州时,章惇仍不忘以书信的形式,对这位挚友的遭遇表示担忧。而苏轼也在回信中写道:“存问甚厚,忧爱深切,轼顿首再拜子厚(章惇的字)。”重返朝堂,境遇反转 宋神宗去世之后,仅有9岁的宋哲宗继...
苏轼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一生经历过许多风雨。然而让他真正感悟到人生真谛的时期,则是他晚年被贬谪至海南岛儋州的岁月里,在这段时间里,他对人生的领悟达到了一种深刻的程度。这段时光成为了他人生智慧的淬炼之地,也让他顿悟到人生的真谛,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不过两个字而已。公元1093年,苏轼62岁,由...
有人认为,是先有了苏轼的名句,后被粤语区的百姓误传;也有人认为,惠州原本并无此谚语,正是苏轼的名句流传后,百姓根据荔枝易上火的特性,创造了一个新的谚语。无论如何,“吃荔枝上火”的说法现在已经深入人心了,而其源头很可能正是苏轼的这首《食荔枝二首·其二》诗。结语 在苏轼品尝岭南荔枝之前,中国的...
苏轼晚年顿悟:人生的真谛,不过两个字而已 公元1093年,62岁的苏轼,被贬到当时最为偏远的蛮荒之地——海南儋州。据史料记载,官员被贬海南,实际等同于流放,而且海南岛当时环境恶劣,生存条件极为艰苦,所以流放海南岛和被判处死几乎没有太多差别。更何况,当时苏轼已经六十多岁,身体也不太好,因此,刚被贬海南...
才有了苏轼晚年凄惨的遭际。章惇的名声在后世不太好,也和他对待苏轼的态度有关。很多人不了解个中因由,不知道苏轼的恩将仇报,同时又同情、喜爱苏轼,所以对章惇口诛笔伐。但“承天一柱,判断山河”,时人的这一句评语,足以说明章惇对于北宋王朝的功绩了。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待晓儿 ...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三次遭贬。他才华横溢,心气颇高,文人风骨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样的性格特质,让他在官场中难以顺风顺水,注定要经历诸多波折。到了晚年,苏轼在经历了人生百态后,提炼出了两个字作为生命的精髓。【一、不过两个字】苏轼曾评价贾谊"志向远大却气量狭窄,才华横溢却见识浅薄"。这句话中的"...
苏轼一生坎坷,三度遭贬。他出身显赫,兼具文人傲骨,这样的他,在官场的征途上注定不会一帆风顺,波折连连。步入暮年的苏轼,饱经世事沧桑后,终悟人生精髓,凝练为二字真谛。【一、不过两个字】苏轼以“志广才丰,却度量狭窄,见识浅薄”一语,道出了对贾谊人生的深刻体会,同时,这“量”与“识”的权衡,也是...
他在这里煎茶,饮酒,会客,挥毫,谱写晚年诗意人生。中国苏轼研究会会员、儋州市东坡文化研究会会长谢仿贤告诉封面新闻记者,苏东坡父子流落到桄榔林下,情况是非常凄惨的。桄榔庵建好后,经过一段时间后他的心情就慢慢变好:“因为苏东坡是个乐天派,所以当时他既感受到苦闷,也在与老百姓的接触中,感受到这个地方...
在人生的最终阶段,他彻悟了自然的法则,明白自己原本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宋朝以词著称,而苏轼则是其中的佼佼者。在流放海南时,苏轼意识到自己年事已高,机会渺茫,因而全身心投入到创作之中。此刻的他依然没有放弃生活,而是把流放之地视作自己的家园,努力生活,尽情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辉。苏轼晚年的诗词大多以...
苏轼最知名的作品是“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诗帖》,但他境界最高、法度最完善之作,当属《李白仙诗卷》了。此作写于北宋元祐八年(1093年),此时苏轼已经58岁了,这两首诗一首清逸俊朗、娓娓道来,另一首则超脱尘世、引人入胜,因此有专家认为这是苏轼人生顿悟后的“绝笔书”。此作纵34.5厘米、横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