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易处而处分矣,此为无形之窍,千处万处一处也;不易时而时分焉,此为无候之时,元会运世一刻也。 【浅释】 按照一节中包含三节来说,当涵养达到入静后,凝聚也就是涵养,入藏也就是涵养,到最后一节涵养也就是入藏,中间的都可以类推。三节无须改变处所而处所自然有别,因这本是无处之处,千处万处都是来自于...
《太乙金华宗旨》这部书的成书是一个过程,法是从许逊祖师开始传的,以心口相授(心传)为主。到了吕洞宾祖师的时候,他给他的弟子讲解“正一派”心法,弟子对其做了记录,逐渐就形成了一些文本。我们现在看到的本子写的是“净明派”,大家能看到的传世文本还有“龙门派”的,这二者在一些词句上稍有不同,但绝大部分是...
本文简要概述《吕祖太乙金华宗旨》(净明派)中关于“调息”与“回光”的核心要点。调息的关键在于将注意力集中在每次呼气后的“息”上,无论是日常活动如走路或锻炼,都应尝试关注这个过程,逐渐达到“止”的状态。关注力的减弱使得“息”越来越细长,最终在“息”变得极长时,关注停止,即进入“回光”...
【浅释】物极必反,承蒙净明派许逊祖师,慈悲度化众生,特授予这个教外别传的方法,接引最上乘的根器。许祖,净明派祖师,传授教外别传之道法,为千载难逢,听闻者一时有缘,都要礼敬许逊祖师的苦心,坚定志向在日常生活中修道悟性。先以《太乙金华宗旨》发明心地,然后再详细展开说明。《太乙金华宗...
本文总结了《吕祖太乙金华宗旨》(净明派)中关于两大修行障碍的探讨:大昏沉与大散乱。这两种状态仅在达到一定定境后才会出现,是四禅八定修行过程中的考验。修行者应学会顺其自然,不可过度强求,做到"不可意兴承担",即不过于努力也不放松懈怠,保持活泼自在的状态,同时兼顾"惺惺"与"寂寂",即在...
【浅释】你们要入定,先把身心都安顿下来,自在平和,放下万缘,一切不住,天心正念放空居中。然后双目垂下,就像手持圣旨,昭告大臣,谁敢不遵从呢。两目垂帘,双目内照坎宫,光华所到之处,真阳即出以应之。法子欲入静,先调摄身心,自在安和,放下万缘,一丝不挂,天心正位乎中。你们要入定,...
吕祖在《太乙金华宗旨》中提到的"蕴界",是指修行中可能遭遇的障碍,特别是五阴魔的干扰。入定时,如果过于枯寂,缺乏生机,像槁木死灰,就容易陷入阴界,气息沉闷,环境阴冷,久而久之可能导致身心僵化。这样的定境若过于执着,会落入色欲界,甚至产生如狐仙般的境遇,看似享受实则受业报约束,终将回归...
在互动环节中,老师引导学生理解《吕祖太乙金华宗旨》(净明派)中的回光过程。首先,学生描述了上座后收摄心神,通过垂帘观鼻尖,进入“止”的状态,即对外界境界感知但不执着。在此状态下,若生起妄念,需用“观”的方法,即借助六篇文章的逻辑分析,以识神为“警察”捕捉“小偷”,最后领悟到自我与...
宗旨只要一心去行,不求验证,而验证自然来临。初学者常遇到的障碍是昏沉与散乱。解决之道,在于将心寄托于呼吸。呼吸即心,心动则气动。我们的念头快速,每个妄念产生,即有相应呼吸回应。内与外呼吸如声响相连,一日数万呼吸,即数万妄念。因此,无法无念,也无法无息。不如将其病态转化为药,即心与...
第三章回光守中,强调“回光”的根本在于不着相。守中即守护元神,避免内外之落,确保意识之光不落于外物,不落入内心杂念,实现心灵的平静与安宁。第四章回光调息,解释了调息之法,其核心在于把握“一吸呼”之间的“息”。此“息”较长,能帮助回归真息,通过调息克服昏沉与散乱,实现回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