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肠断 一作:断肠) 译文 (一) 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忘怀。孤坟远在千里之外,没有地方能诉说心中的悲...
【原文】 江城子·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赏析】这首悼亡词一开篇便抒发作者对妻子诚笃的感情。生死,是一种隔;妻子葬于千里外的故乡,是一种...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译文]即使相逢也料想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出自于]苏轼《江城子》 《江城子》 苏轼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命运两茫茫,不思量,自难以忘怀。千里孤坟,无处话悲凉。纵使相见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
这里的“尘满面”形象地描绘了词人因经历人世间的风尘而面容憔悴、疲惫不堪;而“鬓如霜”则通过比喻手法,将词人两鬓的白发比作霜雪,寓意着岁月的无情和人生的沧桑。 这一意象不仅与上文的“纵使相逢应不识”相呼应,进一步强调了词人因岁月流逝而容颜衰老的现实,还通过视觉...
不识:不知道,不认识。西周刑法中三种可宽恕的条件之一。指误杀。不处理,不主持。识,通“[[职]]”。 满面:布满面部:笑容~。~春风。 小提示:"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中的词语释义来自AI,仅供参考。 全诗 原文译文拼音版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是虚写,以虚映实。将苍老衰败和个人忧愤结合,将思念追怀之痛和个人的身世融合。下片“夜来”五句虚写,描写梦中之虚景,以夫妻相见“无言泪千行”之虚景写现实之孤寂冷清。末尾三句化虚为实,想象亡妻的痛苦,实寓自己深重的悼念之情,从对方落笔,含蓄深沉。答案:(1)C(2)①...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写到即使你我夫妻相逢怕是也认不出我来了,“我”四处奔波早已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词人描绘了自己的落拓身世,将思念与身世之感融合在一起。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写到昨夜在梦中回到了家乡,看见你正在小室的窗前对镜梳妆。你我二人默默相对...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这句话真的让我心动不已。出自宋·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这句诗描绘了一种深切的怀念和无奈的离别。即使我们再次相遇,恐怕我也难以认出你,因为我四处奔波,早已是尘土满面,两鬓如霜。“纵使相逢”,这是一种绝望的假设,充满了深沉的悲痛和无奈。而“尘满...
1.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短短几个字,蕴含的情感可太深了啊!就好像你多年后遇到儿时好友,却发现彼此都变了模样,陌生得让人心酸。比如我曾经有个特别好的朋友,多年后再见,真的感觉应不识了呀! 2. 想想看“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不就是生活中那些无奈的写照吗?就如同你努力...
【答案】:“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揣其语气,这三句便是诗人在向亡妻诉说“凄凉”了:我们即使能够相见,看见我这般风尘满面、两鬓斑白的衰颓模样,也一定认不出来是我了。死生异路,怎能重逢?不得重逢而切盼其重逢,设想其重逢,所以用了一个“纵使”。“纵使”表让步,其效果却是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