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是斯戴芬·卢佐维茨基执导的德国电影,改编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曼·黑塞的同名小说。影片以中世纪德国为背景,讲述修道院内理性苦修的纳尔齐斯与感性流浪的雕塑家歌尔德蒙之间互为镜像的友谊,通过禁欲与纵欲的冲突探讨人性双重性。导演对原著进行了改编,将结局改为歌尔德蒙为保护作品葬身火海。影...
从纳尔齐斯那段话可以看出原因,也很好理解。恰巧带给他“爱”的人是同性的歌尔德蒙,从此纳尔齐斯对于...
纳尔齐斯是个典型的智者,散发着理性的光辉,仿佛没有缺点,没有七情六欲。而歌尔德蒙则是欲望的追求者、自由的崇拜者,他对艺术、死亡和母性有着至上的追求,是理性的反面。纳尔齐斯代表绝对理性和禁欲,体现的是父权制的精神主义;而歌尔德蒙则代表感性与爱欲,他总是探讨母性、母亲,在外面的世界流浪时也尝试了各种各样...
代表着对宗教的皈依的纳尔齐斯与离开了修道院追寻自己另外的人生的歌尔蒙德,这两个不一样的个体生命相聚的一头一尾,融化在修道院中修士们的颂诗一般和谐包容的歌声中,显得神圣而平静。真实的人生始终不像修道院里面平静的禁欲苦行,在追寻自己心灵信仰的动荡旅程中,人遭受的痛苦是经书无法解释的,是宗教的苦行与...
所以歌尔德蒙虽不同于纳尔齐斯,但绝不是“非理性”的象征,相反,他代表了另一种不同的理性——德国哲学家贺伯特·博德将马克思、尼采和海德格尔的思想归结为现代哲学中的世界理性(weltliche Vernunft),其特征就在于“世俗”,不仅拒斥彼岸,而且无关理想,不仅反宗教,而且非道德。现代道德哲学虽已不承认宗教权威...
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1962),诗人、小说家。原籍德国。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黑塞的长篇小说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出版于1930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中世纪两个德国少年成长的故事。 天资…
纳尔齐斯代表保守的思想家,他的一生都在修道院和信仰中度过。他对歌尔德蒙的爱是唯一且深沉的。而歌尔德蒙则代表享乐派,他离开修道院后,一生都在寻找能带给他光明的女人。歌尔德蒙像流浪汉一样漂泊了半辈子,凭借优越的相貌,走到哪都能得到女人们的青睐。为了释放真实的自我,解救童年时压抑的天性,他不惜成为一个...
音乐剧《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讲述了两个少年的成长故事,也寓意着人类心灵的成长史。歌尔德蒙在少年时被父亲送到修道院,与年轻的学者纳尔齐斯相遇,歌尔德蒙希望像纳尔齐斯一样成为神职,但纳尔齐斯看出了他的天赋,建议他离开修道院。歌尔德蒙在旅途中成为艺术家,却在锒铛入狱时再次遇到纳尔齐斯。在纳尔齐斯的帮助...
纳尔齐斯不认为烧死犹太人是善的,但他在自己的权柄之外无动于衷。统治这个世界的原则是正义——领主的权力,而不是善。歌尔德蒙对此无能为力,任何不完满的善念都无法像纳尔齐斯那样无条件的坚持善的原则。当歌与女人欢愉时他便忘记了火刑架上的哀嚎。这个善对于世界是如此的陌生,以至于歌尔德蒙把纳尔齐斯的善当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