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全国通用粮票”,简直就是“硬通货”和“外汇”,仅用本地粗粮票是不能换到的,需要搭配米票、面票和油票,才能换到,而且还需要单位开证明! 可以这样说,在粮食极度缺乏的日子里,最可宝贵的是粮票,第二才是钱。你可以用粮票换到钱,但却很难用...
关于粮票,八零后以前的估计还有所记忆,从当初的必需品,到后来的收藏品,着实承载着时代的印迹…… 在上世纪50年代末到80、90年代,粮票走入家庭,是一个时代的开始;粮票走出家庭,走入收藏家的家中,又是另一个时代的开始。粮票具有史料和文物价值,它翔实真切地记录了我国的那段历史,是一种实物档案资料。此外,从过去...
在南方一些地区,粮票被人们视为生命票,当时下发各区县的粮票都有专门的运票车运送,还有武警押运,回收的粮票也有专人清点,每半年送到造纸厂销毁一次,负责监督销毁的人要看着所有粮票打成纸浆才能离去。粮票享有的待遇简直和钞票一样了。 50年代后期,粮票刚刚出现,六七十年代,粮票在那样一个几乎疯狂的年代,发挥了重要...
七十年代的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农业生产力低下,粮食产量有限。尽管官方宣传一片欣欣向荣,但许多农村地区,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的生活依然十分困苦。距离首都北京不远的河北廊坊,就曾是这幅景象的缩影。安次县下辖的桐柏公社,在七十年代是一个出了名的贫困地区。为了糊口,许多农民背井离乡,远赴东北...
说到粮票,上世纪9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恐怕不知其为何物。然而,在建国以后的40多年中,粮票曾是人们每天须臾不可分离的“饭碗”、“命根子”;粮票,在经历过那个年代人们的脑海中,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甚至有人把粮票形容为“吃饭的护照”,比硬通货还硬。那时的粮票种类繁多,有全国粮票、军用粮票、地方粮票和划拨...
这本书是妈妈的宝贝,家里所有的票证都夹在里面,有布票、油票、煤票、肉票、火柴票、肥皂票……其中最珍贵的是粮票,粮票又分两种,一种是江苏省地方粮票,一种是全国粮票,全国粮票又要好看和更珍贵一些。 没有粮票,一家人都不得活。 粮票伴随着我的成长而增长,从9斤到13斤到18斤再到24斤。
票证故事的启示 一张张小小的票证,一个时代的记忆,见证了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方寸不足8厘米的渡口粮票、面票、商品号票,伴随了整个攀枝花三线建设的历史进程,岁月的冲刷让它们泛黄褶皱,却依然倍感亲切。 赵红军家珍藏的小小票证,已成为“票证年代”一个独特的历史印记。每每回顾攀枝花三线建设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
从上个世纪50年代也就是准确地说从1955年的第一张粮票发行开始,对老一辈人来说,粮票、煤票、肉票、布票、鱼票、油票、豆腐票、副食本……,这些票证,是一代人的记忆! 这就是持票抢购的场景,那个年代是计划经济时代,所以需要的购买的任何物品都需要持有票证。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票证包括了粮票、肉票、酒票、糖...
很快,各种粮食票证便铺天盖地地进入社会。粮票在中国使用达40多年。那时候,必须凭粮票才能购买粮食,没有粮票,有钱都没用。 “无粮票没饭吃、无布票没衣穿”。那时候还有布票,1953年开始实行布票购买。布票的单位一般有:1寸、2寸、半尺、1尺、2尺、5尺、10 尺等。布票是购物的凭证,本身不含价值,不许买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