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一生笔耕不辍,留下了近2000万字文稿,其中包括1300余万字的日记。这些文字已悉数收入《竺可桢全集》,于2004—2013年分卷出版。这是竺可桢所遗留精神财富的真实载体,给了我们一个细细品读大师的机会。 今年是竺可桢逝世50周年,在全国科技活动周之际,杨浦区图书馆“静思...
竺可桢38年如一日,记下了几十本的气象笔记,他这种个性中的坚持性,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 -正在阅书的竺可桢- -❸- 竺可桢与上海气象博物馆 1920年竺可桢先生任南京高师(后为东南大学)地理系主任,1921年亲自建立气象台站并发表了《南京之气候》该书将...
竺可桢正是因为有这种践行科学之善的仁心,无论是在所学专业上选择农业及与其密切相关的气象学,还是在研究目标上选择中国的气候研究;无论是选择回国到高校任教,还是为了开创我国气象事业而精心拟订《全国设立气象测候所计划书》;无论是对我国历代气候变化的研究,还是物候学的研究,都不仅仅是出于个人的兴趣爱好,...
竺可桢(1890.3.7-1974.2.7),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1909年,竺可桢考入唐山路矿学堂(今西南交通大学) 学习土木工程,1910年,竺可桢公费留美学习,1918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20年秋应聘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01 水滴石穿,终身学习题图为竺可桢肖像。杜爱军 绘 “滴水欲穿石,万事需恒持。问天孰能道?求是可为之。日日家国计,科教救亡时。物候常有变,君心未见移。”这首诗用来描绘竺可桢非常合适。 1890年3月7日,竺可桢出生在绍兴一个有文化的米粮商人家里。他2岁开始识字,特别爱看书。 有一次下雨,竺可桢发现雨滴...
接着,3月25日,竺可桢便到教育部与王世杰(字雪艇)部长商谈浙大经费一事。“余以省府经费不可靠,而中央之每月五万二千元,其中职教员薪已占去百分之七十七,即四万元,故主张国库增至六万元。雪艇意以为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故浙省经费亦不应放弃,国库增至六万元故作另一事办理。”从这段表述来看,...
竺可桢1890年出生于浙江绍兴一户米商之家。 自童年起,竺可桢就表现得比寻常孩子更加聪颖好学。他一直憧憬着国家有朝一日能繁荣强大,而不是像当下一样被略地侵城、任人宰割。竺可桢从小就非常钦佩和仰慕陆游和王阳明的学识思想,希望未来的自己能像他们一样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用自己的所学来改变祖国屈辱...
竺可桢,一个身材矮小但聪颖过人的男孩,与他的同学胡适,一个高大而富有活力的男孩,一同在操场上玩耍。胡适调皮地笑着看着身材瘦小的竺可桢,忽然调侃道:“小子,我看你活不过二十岁。”胡适的话语仿佛掀起了一阵微妙的涟漪。对于胡适来说,这只是一个无心的玩笑,但对竺可桢来说,这却是一记沉重的讽刺。这句话...
竺可桢(1890-1974):浙江绍兴人。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气象学家和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曾任浙江大学校长。1974年2月6日清晨6点,天还没有完全亮。一位老人支撑着从病床上坐起来,打开收音机,仔细地听着天气预报。然后他用颤抖的手在笔记本上写下一行字:“气温最高零下1℃,最低零下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