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1300年科举制度,如何从一种完备的人才选拔机制走向没落? 历代王朝是如何运用科举手段实现笼络英才的政治诉求? 科举舞弊与防弊又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精彩拉锯? 科举被外国人称为“世界第五大发明”,一千多年来,很少有一种制度能如此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在封建社会,对大多数普通人而言,科举几乎是唯一...
然而,由于资料的纷繁、枯燥,对科举制的研究常困于象牙塔中,潘剑冰的《科举1300年》,让中国终于有了一本面向普通人的科举史。 多视角观察中国的科举制度。 1300年科举史尽入书中,国子监、书院、鸿胪寺、礼部、吏部在科举过程中的作用一应俱...
然而,元代的科举制度却开始走向衰落。自1234年蒙古灭金,到延祐元年(1314年)元朝开科举,科举经历了长达80年的中断,成为中国科举史上最长的一次停滞。虽然元仁宗在延祐二年(1315年)恢复了科举制度,但此时的科举制度已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元朝实施的民族不平等制度,使得录取出现了差异,科举的公平性受到了...
在唐朝,科举考试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类。常科每年定期举行,而制科则是由皇帝临时下诏进行。考试科目繁多,包括秀才、明经、进士等五十多种。其中,明经和进士两科逐渐成为唐代科举的主要科目。尤其是进士科,其地位逐渐上升,甚至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流传。此外,唐太宗还大力扩充学院规模,为人才培养和...
纵观历史,从封建到军功爵到九品中正再到科举,每个制度差不多能够运行七八百年,但是科举制度运行1300多年,足以说明其生命力旺盛,反面证明其可行性更好而且更加公平。因为离我们最近的是科举制度,明清以来的八股文导致种种弊端,以此,整个科举制度一起被污名化,但是别说,唐宋时期一批批的名臣都是科举出身,就是...
然而,由于资料的纷繁、枯燥,对科举制的研究常困于象牙塔中,潘剑冰的《科举1300年》,让中国终于有了一本面向普通人的科举史。多视角观察中国的科举制度 1300年科举史尽入书中,国子监、书院、鸿胪寺、礼部、吏部在科举过程中的作用一应俱全;本书又不失细微,除了制度的设计者,作者还尝试着从科举的参与者:...
《科举1300年》一书,以讲故事的形式,重释久违的科举制度,重现士子阶层在科举考场与仕途中的命运轨迹。自古代中国至现代中国:科举制度虽已成过往,但科举思维却根深蒂固,难以摆脱。马克思曾指出,中华文明属于早熟型文明;金观涛则认为,古代中国具备一种超稳定的社会结构。这一切,均源自人类政治制度发展中的一个...
科举1300年 潘剑冰看1300年科举制度,如何从一种完备的人才选拔机制走向没落? 历代王朝是如何运用科举手段实现笼络英才的政治诉求? 科举舞弊与防弊又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精彩拉锯? 科举被外国人称为“世界第五大发明”,一千多年来,很少有一种制度能如此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在封建社会,对大多数普通人...
科举史上第一个状元是唐武德5年(公元622年)的孙伏伽,最后一个状元是清光绪30年(公元1904年)的刘春霖,前后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为历代封建王朝选拔了500多人。科举史上唯一的女状元是太平天国3年(公元1853年)的傅善祥。 送TA礼物 来自iPad1楼2014-07-01 05:55回复 闲咸人 赫赫有名 13 林幻玉是林黛玉...
有人问科举1300多年历史到底走出了多少位进士、状元?出进士最多的10座城市又是哪些?从隋唐至清末,总共有110000余位进士,状元有700余人,各朝进士以两宋最多有50000余人,其次是明、清,分别有24000余人、26000余人,两宋之前有进士6000余人,辽、金、西夏、元总共有进士4000余人。出进士最多的城市是江苏苏州,有近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