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曰: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莱是东夷,其地又远,“裔不谋夏”,言诸夏近而莱地远;“夷不乱华”,言莱是夷而鲁是华。二句其旨大同,各令文相对耳。[1,+∞]扩展资料汉服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出处是《春秋左传正义》,不是《春秋左传》,是唐代孔颖达对《春秋左传》的注解。 而《左传》则是:《左传·定公十年》疏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 主要描述了古时候的服装,很美,艳丽。有礼仪之大,描述了对我国古时候的文明与尊...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 大意是:中国有至高无上的礼仪,所以称作“夏”;中国有精美的服饰衣冠,所以称作“华”。 释义: 礼仪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中国传...
色泽清雅飘逸,微风吹来,色如月华,故得名“月华裙”。还有一种“凤尾裙”也非常有名,是用绸缎剪成大小规则的条子,每条绣上花鸟图纹且在两边镶上金线。明朝时期,金属、玉石等材质的扣子在服饰上被大量运用,明代妇女的常服就是有扣的对襟长衫。明代官服承袭了唐宋的幞头、圆领袍衫、玉带,以补子、佩绶、服色...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春秋左传正义》 (一) 中华民族主义,并非域外泊来,更并非近代才产生,也并非宋明之季才格外强调;而是自上古先民时代,华夷之别便深深刻入我们历代祖先的骨髓之中。 从管仲辅佐齐桓公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以来,华夏与夷狄之争,便是关乎华夏文明与...
1《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族群、文化、国家政权,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这表明在春秋战国时期 A. 华夏民族开始形成 B. 华夏族群成为礼仪之邦 C. 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滋生发展 D. 阶级关系发生变动 ...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师生之礼,君臣之仪,礼仪之美也;汉襦裙,现旗袍,服饰之美也。江南雨巷,油纸伞下的明眸皓齿,一袭青衫,刹那相遇,别样、动人。梧桐树下,蓝布裙,白衬衫,擦肩而过,寂静、欢喜。白雪皑皑,湖心点点素白,融雪煮茶,亦是华夏之美。
1、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出处: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 释义:中国因为礼仪的完备而被称为“夏”,因为服饰的华美而被称为“华”。中国自古有衣冠上国之称,有一套完备的服饰礼仪系统。这也是“华夏”一词的说法来源之一。 2、国恒以弱灭,而汉独以强亡。
《左传·定公十年》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书经》曰:“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 《尚书正义》注:“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 可见,古人是以服饰华采之美为华;以疆界广阔与文化繁荣、文明道德兴盛为夏。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连...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 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又云: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 中国华服日是由共青团中央发起, 中央审批的活动, 选定于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 因为三月初三乃黄帝诞辰, 我们是炎黄子孙, 旨在不忘根本。 注:现代“华服”也用来指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