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努力是值得的,因为只有通过概念性知识与深刻理解的结合,我们才能够真正克服惰性知识问题,实现知识的...
简单概括,杜威说的第一种教学就是每堂课有自己的内容,但是每堂课之间毫无联系;第二种教学就是按照一个学科的知识体系来安排课程,每节课与每节课都有联系,但是与其他学科,与日常生活毫无关系;第三种教学则是跨学科的,指向真实生活的。第三种教学...
怀特海认为,“惰性知识”是指那些学习后无法在真实情境中有效运用的知识。这种知识具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难以迁移到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二是缺乏必要的学习动力;三是存在一定程度的知识区隔。这些特点使“惰性知识”不仅在学校教育中显得无用,也在更广泛的现实应用中失去了有效性和实用性。为了克服惰性知识带来的...
惰性知识和表面知识中公 1.惰性知识 怀特海于1929年在《教育目的》中提出“惰性知识”的概念,认为学生在学校中学习的知识仅仅是为考试做准备,不能解决实际情境中的问题。惰性知识的理解我们可以从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入手。学生在学习知识中没有学习其意义而只是获得了字面意义,学生的新旧知识之间没有建立起实质性联系...
定义:惰性知识是指那些存储在记忆中但不易被提取和应用的知识。它通常是以一种潜在或未激活的状态存在,需要特定的情境或刺激才能被唤醒。 特点: 不易提取:惰性知识往往难以在需要时迅速回忆起来。 需要激活:通常需要外部刺激或内部思考过程来激活这些知识。 潜在性:虽然不易被直接利用,但一旦激活,惰性知识可以转化为...
“足不出户”的惰性知识 我们发现惰性知识真的很“懒惰”,它们只是顽固地在某个学科、某个单元,甚至某节课里待着。 首先,惰性知识很难在单元与单元之间迁移。 比如在对教师的访谈中,就有教师提到“按照教材编写者的想法,学生在小学六年的英语学习...
所谓惰性知识是指人们获得某种知识并贮存于头脑中后,处于一种不活动的稳定状态,它很难被提取出来加以应用。但它可以潜在地起作用。比如我国古代有些食古不化的书呆子,虽然能诵读许多诗文,但却不能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这种现象在今天的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倾囊相授,学生竭诚而学,确实学到了不少知识。但是这些知识之...
物理学家兼麻省理工学院教育家桑乔伊·马哈詹在激活学生的惰性知识方面付出诸多努力,他会想方设法去激活学生头脑中的一切惰性知识,特别是数学和物理方面的知识。 为了说明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中存在的问题,他经常举一个牛顿动力学的例子--牛顿动力学是他作为物理学家的专长之一。
我们常常陷入这样的困境:明明看懂了,但一动手就出错,这其中的关键在于我们获取的仅仅是惰性知识。惰性知识,这一概念由怀特海在教育心理学中提出,指的是那些只被理解而未被真正掌握、运用和迁移的知识。这些知识虽然容易获得,但却难以转化为实际能力。书本知识的局限性 网络上流行着一句话:“读过很多书,却依然...
避免传播“惰性知识”作者:*** 来源:《小学科学》2023年第16期 在科学课堂上,一些教师往往以现成的知识传递为目标追求,强调帮助学生获得结论性知识,缺少对学生作为鲜活生命体全面发展需要的关注,缺少对蕴含在课程、教材以及具体教学内容中,不可替代的、独特的育人价值的思考。在这样的课堂上,实际上是在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