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蛇属(学名:Naja)为眼镜蛇科一属,其成员大多被统称为眼镜蛇。虽然世上也有不少其他蛇类的名字包含“眼镜蛇”(Cobra)一称(如眼镜王蛇、水眼镜蛇、唾蛇),但它们因演化亲缘性不足而并不归为此属。眼镜蛇属约有20多个已确认物种,但分类学上经常就物种的独立性问题而存有争论,因此某些资料也可能有所...
眼镜蛇科是动物界脊索动物门爬行纲蛇目的一科。眼镜蛇科一般划分为4个亚科,除虎蛇亚科( Notechinae) 25属90种仅分布于澳大利亚外,其余3亚科即为陆生的眼镜蛇亚科、海蛇亚科和扁尾海蛇亚科。陆栖。上颌骨较短,水平位,不能竖起;前沟牙类毒蛇,主要为神经毒,也有混合毒者。包括许多剧毒蛇种,如内陆太攀蛇(...
舟山眼镜蛇(学名:Naja atra)为眼镜蛇科眼镜蛇属的中大型前沟牙类毒蛇。头椭圆形,与颈不易区分。受惊时常直立起前半身,颈部平扁扩大,做攻击姿态。颈后有一宽大的白色饰纹,形态较为多变。体背面黄褐色、深褐色或黑色,具若干条白色横纹,少数个体无横纹或不明显。多于白昼活动,常见于农田、灌丛、溪边等地...
眼镜蛇,中药名。为眼镜蛇科动物眼镜蛇Naja naja (Linnaeus)除去内脏的全体。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具有祛风通络止痛之功效。常用于风湿痹痛,中风瘫痪,小儿麻痹症。别名 膨颈蛇、蝙蝠蛇、五毒蛇、扁头风、琵琶蛇、吹风蛇、饭铲头、万蛇、...
Cobra是“蛇”的葡萄牙语称谓,起源于拉丁语。当16世纪葡萄牙航海家到达非洲和南亚,他们发现了眼镜蛇并将其命名为“capelo”或者“膨颈蛇”,随之此名称流传入西班牙语、法语、英语和其他欧洲语言.毒液 所有眼镜蛇属的成员都有致命的毒液,毒液中主要含有攻击神经系统导致麻痹的神经毒素,而大部分的成员也带有细胞毒素...
眼镜王蛇(学名:Ophiophagus hannah)为眼镜蛇科眼镜王蛇属的大型前沟牙类毒蛇。眼镜王蛇是世界上最长的毒蛇,中国的眼镜王蛇个体体型相对较小,全长一般3米左右,世界最长纪录为5.58米。头部椭圆形,与颈不易区分。顶鳞正后有1对较大的枕鳞,成体背面黑褐色,颈背有1个“^”形黄白色斑,自颈后到尾端有多道...
中文名:泰国眼镜蛇(拼音:tài guó yǎn jìng shé); 英文名:Indochinese spitting cobra;学名:Naja siamensis。泰国眼镜蛇,又名暹罗眼镜蛇或中南半岛射毒眼镜蛇,是分布在东南亚的一种射毒眼镜蛇。泰国眼镜蛇的毒素主要是神经毒素。被咬后会出现疼痛、肿胀及坏疽。若毒素进入眼睛,可以产生即时的痛楚及...
印度眼镜蛇舞是印度有名的民俗娱乐 。印度眼镜蛇在印度处于《印度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的保护之下 。同时,印度眼镜蛇 被列为《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二级。形态特征 印度眼镜蛇平均长度为1.4—1.6米,已知最长的记录是一条长约2.25米的雄蛇。普通的一般也都能超过1.6米长。在斯里兰卡最长...
南非眼镜蛇Naja anchietae,(Bocage,1879)0安哥拉、纳米比亚、赞比亚、津巴布韦东部 喙眼镜蛇Naja annulifera,(Peters,1854)0马拉维、莫桑比克、南非、赞比亚、津巴解额植乎规布韦 阿氏射毒眼镜蛇Naja ashei,(Wüster and Broadley,2007)0埃塞俄比亚南部、肯尼亚、索马止干跳动缩破脸固知外里、乌干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