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真常应物:用自己最原始最本真的状态去应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真常应物:应物要不迷,有了这根柱子,无论外部空间产生何种变化,道心坚定,不为所动,不为所迷。真常得性:保持最自然本真的状态以涵养人身中天地间一点灵性。这点灵性就是修行的根基。常应常静,常清静矣:经常这...
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注:真常应物者,无念纷扰谓之真,五德五元谓之常,感而遂通谓之应,药苗发生谓之物也。真常得性者,此感彼应谓之得,真灵不散谓之性也。常应常静者,此常乃平常之常,又非真常之比也。平常事来则应,事去则静矣。常清静矣,是言寂然不动也。修道之士,每日上丹,扫心飞相,去妄存诚,阳...
所以,人如果能够经常保持清清静静,一切天地万物,就全部归纳在人的本性之中了,这就是学道的根本,可是学道的根本,每个人都忽视了。比如说,人的元神本来是喜好清静的,可是都被后天的识神给扰乱了。人的心性也是一样,本来也喜欢清静的,但是都被贪念的欲望牵引去了。因此,一个人如果能够遣除这些贪念的欲望...
这句话的意思是:真正的常态应是顺应自然、顺应事物的发展,通过这样的状态可以体悟到事物本质的属性。在常态中保持一种宁静,才能真正达到清静明心的境界。解释:一、真常应物 “真常应物”中的“真常”可以理解为真实、自然的状态,而“应物”则是顺应事物的发展。这...
【原文】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译解】 达到真常清静时,就可以感应万物,天上、地下、人间三界之中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智慧常生、智慧如海,大到宇宙,小到微尘,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真常清静就获得自性,还原本来面目,懂宇宙一切规律,知一切法则。常常知...
“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这句话出自道家经典,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其大致意思可以理解为:首先,“真常应物”指的是以真实、恒常不变的道理或心态去应对世间万物。这里的“真常”代表了一种超越世俗变化的真理或本性,它要求我们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外界事物时,保持内心的真实与恒定,不...
真常应物,真常如镜应物不二念、不分别。即是真常得性。常应而且常静,恒常清静。出自《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真常,大意是自性,也就是本觉。真是指真实,常是指不变和常在。这个词在魏晋时期的佛教、玄学中经常使用,所以译自那个时代的经典或者写于那个时代的论说中会有这样的语句。 介绍 《太上老君说常清...
清静经: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道教文化 #红尘修行 #古籍古书 #清静经 - 无念于20240714发布在抖音,已经收获了4.5万个喜欢,来抖音,记录美好生活!
德为用,强调道的存在和万物规律。5. 《清静经》被列为《玄门日诵早晚功课经》首位,每日诵读,意在引导修炼者通过去除杂念,让心灵澄净。6. 总的来说,"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的含义是倡导以不变的本性应对生活,通过实践达到心灵的清静与觉悟,这是《清静经》的核心教义。
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名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