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译文:关东的仗义之士都起兵讨伐那些凶残的人。最初约会各路将领订盟,同心讨伐长安董卓。讨伐董卓的各路军队汇合以后,因为各有自己的打算,力不齐一,互相观望,谁也不肯率先前进。势利二字引起了诸路军的争夺,随后各路军队之间就自相残杀起来。袁绍的堂弟袁术在淮南...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这句诗,字字泣血,句句锥心。从字面意义上来看,“白骨露于野”描绘了一幅凄凉的画面,战乱之后,死者无数,白骨累累,无人掩埋,只能曝尸于荒野之中。接着,“千里无鸡鸣”进一步渲染了这种荒凉,广...
“千里无鸡鸣”则通过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因战乱导致生灵涂炭,连家禽都无法幸存的状况,进一步烘托出环境的荒凉与寂静。 “生民百遗一”以具体的数字对比,强调了人口锐减、生存艰难的现实,反映了战争或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巨大破坏。 “念之断人肠”则是诗人对这些悲惨景象的深切感慨与同情,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消逝、家园...
曹操在《蒿里行》中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①自然灾害频繁发生②时局动荡不安④军阀割据混战;③王莽篡位发生在西汉末年,与材料表述的情景无关。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的施政更加剧了社会动荡,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公元25年,...
解析 [解答] 分析题干“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可知,曹操诗中所写的是战争之后,中原一带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不少地方百里无人烟。联系所学知识,东汉末年,各地军阀混战,导致出现诗中的情景,所以A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三国鼎立的相关知识点。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短歌行(节选)曹操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䜩,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操《蒿里行》材料二“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1 曹操曾作诗《蒿里行》:“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他的儿子曹植也在诗中写道:“步登北芒阪,遥望洛阳山。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这组诗歌反映的时代是( ) A. 战国时期 B. 东汉末年 C. ...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各题。 蒿里行曹操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①。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②,刻玺于北方③。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它的意思是一堆白骨曝露于荒野,千里之内没有人烟鸡叫,一百个人只有一人能活,想到就让人肝肠寸断。该诗句出自汉末文学家曹操的诗作《蒿里行》,诗人运用民歌的形式,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批判,不仅对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悲愤和同情,而且对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恶元凶给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