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上载有90余种药物,其中藻(海藻)、苓(茯苓)、果臝luǒ(栝蒌)、瘘(远志)、蝱(贝母)、瓜(瓜蒂)等,为历代医家常用的治痰药物。《内经》、《诗经》的这些论述记载,为后世痰证学的形成,诚起肇源荫始之益。 二、痰证学说的形成 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首创痰饮之说。后世魏荔彤评述:“《...
痰之见症,颇有特异之处,如胸膈辘辘有声、背心一点常觉冰冷,浑身习习如虫行,胸臆间若有二气交纽,皮里膜外结核不红不肿,颈项成块似疬非疬,塞于咽喉,状如梅核,处于咯吐形若桃胶,四肢硬肿麻木,肋梢癖积成形,骨节刺痛无常,腰腿削酸无力,吐冷涎绿黑汁,腹泻黏液,尿如浓汁,其他关格不通,走马喉痹,齿痛耳鸣,痨...
故曰:滑之于滞,两脉一证,而分两极,同主痰浊,脉形大异,其因则同,其象则异。滑脉多见于痰证之初期,为病之轻者、常者;滞脉见于痰证之后期,为病之重者、变者。对此物极必反之理,余曾有一个认识的过程。当初余曾从事骨伤科,多见外伤之证。外伤之后理应有瘀血,其脉本应见涩...
痰在膈上,六脉弦迟,白芥子可以引达。 痰在肠胃间,肠鸣而濯濯有声,脉见沉滑,导痰汤。 痰在皮里膜外,或结核,或麻痹,非竹沥不能通,非姜汁不能散。 滚痰丸,攻泻肠胃痰积,最为要药,然须看虚实。 肾气丸,治肾阳不足,不能纳火归源,水泛为痰者最效;肾水阴虚火旺,金水皆枯者,十枣、控涎三花、神佑诸...
二、内伤生痰论24 (一)情志失调24 (二)饮食失宜25 第六章痰证的病理学26 一、阴阳失调与痰证的关系27 二、升降失常与痰证的关系27 三、脏腑失调与痰证的关系28 四、正邪斗争与痰证的关系30 第七章痰病的诊法31 一、望诊31 (一)望神色32 (二)望形体32 (三)望局部32 (四)望舌33 (五)望痰涎33...
张教授先后主编出版《痰证论》《五行辨证——张德英临证思辨录》《中医答难与解惑》等3部学术专著。其中,《痰证论》一书提出新的关于疾病的趋势,提出了痰证是当代的主要流行疾病,论述了痰证的生成、变化,病因、病机和诊治,列出了大量化痰药物的新见解和新方法,同时附有大量的临床真实病例。此书非常适合中医...
张德英编著的《痰证论(第2版)》从社会大环境出发,思考了当今疾病的流行趋势,提出了痰证为当今的主要流行病,并根据传统中医理论,论述了痰证的生成及传变规律,探讨了痰证的病因病机及诊断、治疗,对痰证的治法有所创新,提出了脾实的新理论,阐述了对化痰药物的新见解,创制了化痰的新方药,并列举了大量临床病例。书...
(1)主证:一般初起都呈形如桃李,或状如鸡卵,逐渐增大,漫肿如碗,坚硬如石,成色不变或紫暗,麻木疼痛,并无焮热,难消难溃,既溃难敛。(2)内治:体质壮实者,治以攻逐顽痰,方选控涎丹(《三因极·病证方论》:甘遂、大戟、白芥子)。若体质虚弱者,治宜养营理气,化痰消坚,方选香贝养营汤(《医宗金鉴》:...
本书从社会大环境出发,思考了当今疾病的流行趋势,提出了痰证为当今的主要流行病,并根据传统中医理论,论述了痰证的生成及传变规律,探讨了痰证的病因病机及诊断、治疗,对痰证的治法有所创新,提出了脾实的新理论,阐述了对化痰药物的新见解,创制了化痰的新方药,并列举了大量临床病例。书后附有作者对中医发展等问题...
中医经典《痰证论》中,有几段关于痰证的经验分享,非常有趣。首先,关于高血压和血栓的关系,书中提到:“高压高而低压不高,脉压差大,多半不会发生血栓;而高压不高,低压却明显增高,脉压差明显变小者,则易发血栓。这就像江河之水,落差大则水流顺畅,落差小则水流缓慢且势弱,容易阻塞。中医对于脑血栓的发作,主要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