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来说: “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表达了诗人对生死的淡然态度,认为人生无常,死亡是必然。人生如戏,有开场也有散场,无法永恒。死后归于地府,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存在,无需过分畏惧或哀伤。 “阳间地府俱形似,只当漂流在异乡”:进一步揭示了“阳间”与“地府”的共通性,诗人以一种视之平等的心态来...
全诗的意思是“活在人间总有分别的时候,去世后魂归地府又有何妨。人间的险恶和地府刑罚又有什么不一样的呢,我只当这一生漂泊在他乡吧!” 临终诗——【明】唐寅 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 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 作者介绍: 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
诗作原文如下:“人生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短短四句,却道出了诗人对生死的深刻理解。在唐寅笔下,生死如同阳间与地府的转换,不过是人生旅程中的一段插曲,无需过分悲喜。《绝笔》展现了诗人超凡脱俗的境界。首句“人生阳间有散场”,以平实的语言道出了人生的无常与有...
正文 1 白话文释义:人活一世终有曲终人散的时候,死后就算去了地府又如何呢。人世界和地府无非一上一下,其他也都相似,就当作是飘流在异乡而回不去家的人吧!这首诗出自明朝诗人唐寅(唐伯虎)的《临终诗》。表达了作者看透生死的人生态度,人固有一死,无法回避,当生命的历程即将要画上句号的时候,要以一...
《临终诗》 明·唐寅 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 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 人生走到尽头,唐伯虎无所谓的态度。 唐伯虎出生于一个小商户家庭,前半生顺风顺水,25岁那年,唐伯虎一年中失去了...
白话释义:生于阳世之中终归有散场的一天,死后归于地府也没什么妨碍。人间和地府想来也都差不多,只当是漂泊在陌生的他乡。原诗为明代著名文学家唐寅的《临终诗》,诗的原文如下:临终诗 【作者】唐寅 【朝代】明 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唐寅生于成化...
明·唐寅《绝命诗》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赏析:“生在阳间有散场”,这是生命的客观规律,任何人都无法超越,无论你愿意还是不愿意,到头来都是要散的,与亲人散,与朋友散,与整个世界散,人生的尽头就是一个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这样的感慨看似洒脱,其实却恰...
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出处唐寅《临终诗》释义 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自幼聪慧过人,卓尔不群。但是他并非影视剧中所描绘的那样风流倜傥、光鲜照人,他一生穷困潦倒,时运不济,他经常要以出卖自己的字画才 - @玉婧诗词于2024
公元1524年,54岁的唐伯虎凄惨地死去,当时他家徒四壁,连下葬的钱都没有。祝枝山得知后,帮忙处理了他的后事,将唐伯虎葬在桃花庵附近。唐伯虎去世前写下的最后一首诗叫《临终诗》,也被人称为《伯虎绝笔》,全诗如下: 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 唐伯虎才气逼人,一生万般磨难...
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这首诗是被称风流才子的唐伯虎最后的诗。唐伯虎生命中最高光的时刻,应该是28岁中了解元。江南四大才子之首,却住在朋友为他募捐购买的一座破旧不堪的房屋,经常三餐不继,只好卖画谋生。破旧不堪的房屋,被唐伯虎称作“桃花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