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笛:观察茶馆从1950年到2000年的变化,可以看到二十世纪下半叶的一个明显趋势,就是国家权力对社会公共生活的介入越来越深。茶馆就好比一扇窗户,我们可以通过茶馆,了解国家如何管控民众的娱乐生活、传统文化与生活方式之间的连续与断裂、公共生活的复苏与公共领域的扩展,以及以茶馆为代表的地方文化所展示的生命力,...
在《茶馆(上)》,也就是《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中,王笛比较过四川和其他地方的茶馆,比如广东的茶楼。“广东一般称茶楼,表面看起来像四川的茶馆,但显然是为中产阶级服务的,与四川的‘平民化’茶馆不同。”在形容广东茶楼时,王笛用了“堂皇”一词。 在澳门,为了直观地与四川茶馆进行比较,王笛...
2010年,成都籍学者王笛以微观视角研究成都茶馆的历史学专著《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备受好评。2023年7月,他研究成都茶馆的又一部作品《茶馆:成都公共生活的衰落与复兴,1950-2000》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推出。《茶馆》8月20日上午,王笛携新书《茶馆:成都公共生活的衰落与复兴,1950-2000》,...
王笛最近的一本《茶馆》续集——《茶馆:成都公共生活的衰落与复兴1950-2000》据说在印刷前被叫停了,原因大家应该都清楚。没能及时参加发布会,真是遗憾,没能拿到样书。不过,王笛的其他作品还是值得一看的。他写出了成都茶馆的“清明上河图”,讲述了150年来成都茶馆市民的生活和社会变迁如何影响普通人。实际上,普通人...
王笛 绘 而且在四川,各个庙宇都有庙会,庙会都有演戏的戏台。这幅画是我根据一个老照片画的,这是一个戏台,它在不唱戏的时候也可以成为一家茶铺,在戏台上就可以开茶铺。到了抗战时期,好多从长江下游来的人,像上海人、苏州人,包括杭州人,抗战时期都到了内地。好多人到了成都以后就感觉不理解,茶馆里人人面前摆...
王笛先生所著的此书与其说是是一部微观史,其实也是一部叙事史,亦是一部大众文化史。从微观的角度介绍了成都社会上的方方面面。从茶馆的视角,来观察成都各级民众的休闲、社交、娱乐、经营、群体、组织、秩序等方方面面,王笛教授对于故乡成都是充满感情的。 名著入手!本书以1900年至1950年成都的茶馆为研究对象,力图...
王笛的《茶馆:成都的公共空间和微观世界,1900——1950》透过长时段的视角,以专题的形式,从“茶馆与社会”、“茶馆与经济”、“茶馆与政治”三个部分入手,研究1900——1950年成都的茶馆,旨在阐明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国家力量是如何控制地方、增强同一性、削弱地方文化特色的,而地方文化又是如何抵制这种同一浪潮、努力保...
王笛:宏大叙事不能取代一切,日常才是普通人思考的基准 50:30 “互联网的记录在我看来都是珍贵的,我们一定不要轻视它”1:01:21 “茶馆里的公共生活之所以动人,是因为每一个在茶馆里的人都有相对平等的表达权利和被看见的机会”1:06:31 线上线下,我们在哪里发现社区生活?谈话中提到的书籍 《跨出封闭的...
对于成都人与成都城而言,茶馆这个公共空间,绝不仅限于“喝一碗茶”这样简单解决生理需求的场所,它是信息流通之地,是文人墨客会友之所,是活跃的社区中心,是社会缩影、生活切片,也是承载着茶文化、让成都区别于其他都市的符号。 王笛《茶馆》 图源|出版社 ...
本文作者:王笛(澳门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 茶馆是传统的、最基层的文化单位,是中国人进行交流与社会互动的一个中心。在飞速发展的现代化过程中,虽然茶馆面临各种公共空间的挑战,但它们在成都继续焕发活力,甚至日趋兴旺发达。茶馆一直都是街坊邻居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