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百科汉献王刘德简介 名人百科 汉献王刘德,实际上是西汉的河间献王,以下为其详细介绍: 一、基本信息 姓名:刘德 生卒年份:约公元前171年~公元前130年 身份:西汉宗室大臣、藏书家,汉景帝刘启的第三子(一说为第二子),栗姬之子,废太子刘荣之弟。 封爵:河间王 在位时间:公元前155年~公元前130年 谥号:献 ...
刘德(西汉河间献王)—搜狗百科 为整理这些古籍,刘德亲自组织参与。他以名儒毛苌、贯长卿为博士、王定为史丞,又广招天下著名学士,对所得之书进行研究、整理,并在都所西南的滹沱河畔(今泊头市阎家铺村)建造了一所儒学研究院,名曰'日华宫',署客所20余间,聚儒学之士上百人,“昼夜不停,校理编辑,写著从各地...
(河间献王刘德(字道君,栗姬子)在景帝前元二年(景帝前元二年(前155年)三月甲寅廿六)封王(都乐城(今河北省沧州市献县东南),辖境约相当于今河北东南部献县、交河、东光、阜成、武强一带),研习学业喜好古事,从实际出发,求得正确的结论。大 成 殿 献王在位二十六年薨(武帝元光五年(前130年)正月)。
也许是上天的有意成全,这个“献”,是聪明睿智的意思,也正暗含了刘德献书的伟大功绩——他是聪明睿智的王,更是献书有功的献书王。刘德虽四十岁而亡,但他的光芒却永远留在了大地上。司马迁在《史记》里还无法高声赞扬献王,到了东汉班固,就没有那么多顾忌了,他在汉书里专作《河间献王赞》,颂扬刘德“修...
陪同刘德赴国的是太傅卫绾。卫绾敦厚忠实,文武兼备,深受文、景二帝的赏识和器重。最后官至丞相。在卫绾的引导下,刘德勤政务、好儒术、修礼乐,为中华文明的薪火相传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死后,谥号“献”,这才有了史书上的献王。 3.筑馆招贤 刘德任上,正处于秦始皇“...
贤名远播的刘德一心为朝廷天下社稷,反而遭到汉武帝刘彻的猜忌,为了明哲保身,自是已后刘德便不理政事,沉于声色酒场,打消了汉武帝的猜忌,自己也郁郁而终。大汉武帝朝的一代贤王至此也就淹没于历史的洪流之中。石壁上刻着刘德与毛公、贯公等人挽救先秦藏书、向汉武帝献策等事迹,前面是献王刘德青铜像,再往外是一...
“实事求是”一词源于东汉历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河间献王传》,文中称赞了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这是“实事求是”的最早出处。 刘德是汉景帝刘启之子、汉武帝刘彻的同父异母兄长,在汉景帝前元二年即公元前155年封为河间王即今献县河城街一带。刘德在任期间神端行治、温仁恭俭、好古博雅,...
在历史上,河间献王刘德因其孝景前二年的即位而闻名。他是一位热衷于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化的君主,坚持实事求是,尊重传统。他广泛搜集民间的珍贵书籍,一旦发现好的,不仅亲自抄写,还会保留原稿并给予丰厚的金帛奖赏,以此吸引四方的学者前来献书。这种举措使得献王的藏书丰富,甚至与汉朝的藏书量相当。与...
河间献王的学术贡献 刘德是汉景帝的小儿子,被封为河间献王。 在西汉时期,汉景帝刘启的三个儿子中,最小的儿子刘德被封为河间献王。他对学术研究怀有浓厚兴趣,读书时总是专心致志。不仅如此,他还深入民间,广泛收集了众多珍贵的先秦古书。在积累了丰富的学术资料后,他便着手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历史考证。这种严谨的...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献王①(节选)蔡楠刘德是在中午时分推开我的柴扉的。那时我还不知道他就是名满天下的河间王。我在锅台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