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历四年(1044年)三月,时任泾原副都部署狄青面临一个重要抉择。抉择源自一个命令,他的顶头上司枢密副使、陕西宣抚使韩琦和知渭州尹洙命令他将两个人抓捕归案,严刑伺候,随时准备处斩。问题是,这两人是参知政事范仲淹的人。狄青要是执行命令,就会得罪范仲淹,要是不执行,就会得罪韩琦。范仲淹和韩琦既是对他...
要知道停工是圣旨,你还修就是抗旨,结果尹洙一点也不客气,直接让狄青抓了刘沪等人大刑伺候。所以狄青在最后时刻还是选择站在韩琦一边,狠狠坑了范仲淹一把。结果刘沪被抓,之前和他交好的少数民族首领不干了,立刻就开始造反,水洛城失控了!图片:狄青抓刘沪到京城剧照 二、鱼蚌相争,不会有好结果 1、誓不罢休 ...
这时,他身边的一个经略判官尹洙向他推荐了下级军官狄青。“他有什么不寻常的地方吗?”范仲淹问。尹洙回答说:“他打仗特勇敢,每次都身先士卒,受伤了也不下火线,他长打仗的时候会带一个铜面具,披头散发,看上去非常凶狠的样子,敌军都畏之如虎。”“这样的军官,我一大把。”范仲淹摇摇头说。尹洙又说:“...
02狄青生命中的第二位贵人,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 范仲淹是一位非常有名气的戍边将领,同时他也是北宋当时的文坛领袖。文武双全的范仲淹看人是比较有水准的。当尹洙将狄青推荐来的时候,范仲淹与之一番谈论,随后便认定狄青是旷世奇才。 不过范仲淹对人才的要求还是非常高的,当时的狄青比较年轻,范仲淹不希望这样的人...
狄青与范仲淹的关系很好,要说起来,范仲淹可以算得上是狄青的贵人。公元1040年,狄青与文武双全的范仲淹结识于西北抵御西夏入侵的前线。当时的范仲淹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参与军机。时任泾原、秦凤两路经略安抚司判官的尹洙将狄青推荐给了范仲淹。这一年狄青三十二岁,范仲淹五十一岁。范仲淹与狄青略作交谈,便觉得...
狄青,汾州西河人,善骑射。宝元初,诏择卫士从边,以青为延州指使①。时偏将屡为贼败,士卒多畏怯,青行常为先锋。凡四年,前后大小二十五战,中流矢者八。尝战安远,被创甚,闻寇至,即挺起驰赴。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 尹洙为经略判官,青以指使见,与谈兵,善之,荐于韩琦、范仲淹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范仲淹的去世,这无疑对狄青产生了深远影响。范仲淹是狄青的老朋友,也是他在朝廷中的重要盟友。他的去世,使得狄青失去了重要的支持,也使他的命运走向了一个新的转折点。狄青的一生,既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又反映了他在政治斗争中的无力和挫败。宋仁宗对他的态度,更是反映出了朝廷对武将的矛盾...
连宋朝的道德楷模范仲淹都鼓励狄青多读书并愿意提拔他。可为何这些相当欣赏狄青的名臣名相们在狄青进入中央担任枢密副使后就开始集体翻脸?直到狄青病死后才放下对他的指责和监视?笔者以为主要有两点:其一是狄青出身寒微,在狄青以前,开国名将曹彬也做过枢密使,所以在宋朝,武将做枢密使是有先例的,但曹彬除了是开国...
范仲淹十分赏识如此有才干的狄青,于是送给狄青一本《左氏春秋》,让他熟读兵法,而不是做一个只会行军打仗的莽夫。 可以说,范仲淹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让狄青更上了一层楼,他能够有后来的成功,离不开范仲淹的帮助。 而关于狄青戴面具的另一种说法则是因为,狄青的面貌俊美,颇有种“貌比潘安,颜如宋玉”的架势。
尹洙当时担任了泾原、秦凤两路经略安抚司判官,他给狄青介绍了两个奇才,一个人名字叫韩琦,一个人名字叫范仲淹。 这两人是宋仁宗年间绝对的大咖,尤其是范仲淹,被誉为“两宋300年的完人一个”。韩琦和范仲淹两人都很欣赏狄青。 范仲淹非常惜才,教狄青读《左氏春秋》,并对狄青说道:“为将者,不能只有匹夫之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