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伏瓦:当然。不仅能缓解,很大程度上也让我不再焦虑。我告诉自己,我可以再写一两本书。但无论写什么已无关紧要了,我的核心作品是《第二性》、《名士风流》(Les Mandarins)、《一个规矩女孩的回忆》(Mémoires d’une jeune fille rangée)。最重要的作品我已经写出来了,以后不会再有大作了。施瓦泽:...
在中国待过很久的新西兰记者艾黎转过身问波伏瓦:“您能想象这不是发自内心的吗?”当然不,波伏瓦认为,他们的脸上没有奴性的表情,也不像是被迷惑的样子,他们对毛泽东的感情如此深厚、如此直接,不是“集体狂热”,而是发自内心的爱戴。波兰物理学家因菲尔德说:“当你看到这些,你再也不想做一个愤世嫉俗的人...
九岁那年,波伏瓦遇到了对她人生影响深远的一个朋友——伊丽莎白·拉库万,波伏瓦称呼她为扎扎。 波伏瓦与挚友扎扎 扎扎活泼调皮、古灵精怪,和年少时期的波伏瓦性格相差很大。扎扎的母亲纵容女儿的叛逆,甚至会向女儿讲述自己在新婚夜的经历。但是波伏瓦的母亲弗朗索瓦丝对她的思想教育则十分严格,尤其是在性方面。波伏瓦在儿时...
九岁那年,波伏瓦遇到了对她人生影响深远的一个朋友伊丽莎白拉库万,波伏瓦称呼她为莎莎(也译作扎扎),与莎莎的友谊是波伏瓦少年时代的重大事件,她们成为彼此探索世界和人生的关键人物。随着家道中落,波伏瓦必须工作赚钱,她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教师资格考试,获得了通向独立的宝贵钥匙,从此一边教书一边继续大学学业。...
《波伏瓦传》:人生的所有经历,都是为了遇见自己 有这样一位奇女子,她在19岁就发出宣言:“要做你自己。”女性主义运动家凯特·米列曾评价:“她的《第二性》改变了全世界人类亿万人的命运。”法国总统更是盛赞:“她的一生、她的作品导致法国及整个世界女性和男性的醒觉。”她,就是法国作家西蒙娜·德·...
1943年,作家让·格勒尼埃在花神咖啡馆向西蒙娜·德·波伏瓦提出的这个问题,让她陷入了窘境。因为她并不了解存在主义一词的含义,只知道某些哲学家的学说被称为存在主义,而且让-保罗·萨特深受这些哲学家影响。彼时,萨特的名作尚未问世,在他的作品创作之路上,西蒙娜时而时而表示肯许,时而建言献策,两人有时还会...
西蒙娜·德·波伏瓦(Simone de Beauvoir, 1908-1986),法国哲学家、作家、女性主义者,她和汉娜·阿伦特、苏珊·桑塔格并称为西方女性学术的三个中心。 与此同时,西蒙娜·德·波伏瓦也成为20世纪最声名狼藉的女性之一。她和让-保罗·萨...
1944年毕加索的戏剧《抓住欲望的尾巴》演出之后。站立者:雅克·拉康(左一)、毕加索(右二)、波伏瓦(右一),坐者:萨特(左一)、加缪(左二),中间是一条阿富汗猎犬 1940年,萨特应征入伍,成为一名投身反希特勒法西斯的战场。然而没等他被卷入硝烟,参加一场真正的战斗,就成为俘虏被关进了集中营。此后在...
西蒙娜·德·波伏瓦,这个名字对于许多人来说并不陌生。作为法国当代著名的女权主义哲学家、作家,她的一生充满着挑战与探索。在《波伏瓦传》中,我们看到了她如何通过自己的经历,不断地寻找与探索,最终成为了一个坚定的女权主义者。波伏瓦出生于1908年,那个时代的社会对于女性有着诸多的限制和偏见。然而,波伏瓦的...
波伏瓦认为女人的自由需要靠自己的努力争取,而不是被周围人定义与某些特定的人赋予的。比如,家庭妇女虽然在家庭中得到了平等对待,并不意味着她们真正实现了自由和平等。家庭妇女在社会中常常被贴上标签,被视为轻松自在,然而,实际上她们承担了大量的家务劳动和育儿责任还要照顾老人。在这种生活方式下,很可能导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