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曼(N. Luhmann)的社会学理论,在理论框架、概念体系和研究方法论上既有交叉,又各自独立;社会翻译学学科结构基础已初步奠定,为推动社会翻译学的进一步发展,应加强这三个分支及各自研究领域间的交流与互动;随着更多的社会学理论和概念体系被引入翻译研究,新的社会翻译学分支领域将被开辟出来。
西方学者从90年代末开始系统建构社会翻译学,目前已形成“描述性社会翻译学”、“文化产品社会翻译学”、“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社会翻译学”三个分支,初步奠定了本学科结构的基础(汪宝荣 2017a)。迄今社会翻译学主要吸收应用了三种西方社会学理论:布迪厄(P. Bourdi...
由此可见,译者惯习是规范内化的产物,在与规范的角力中往往处于下风,因此,该理论主要适用于解释为何译者具有“以社会规范认同的方式进行翻译的能力”(Simeoni 1998:1),也即译者在规范的制约下做出的具有“顺从”性质的翻译决策和选择。 ...
由此可见,译者惯习是规范内化的产物,在与规范的角力中往往处于下风,因此,该理论主要适用于解释为何译者具有“以社会规范认同的方式进行翻译的能力”(Simeoni 1998:1),也即译者在规范的制约下做出的具有“顺从”性质的翻译决策和选择。 最近,英国学者查尔斯顿(Charlston 2013)提出一种新的社会翻译学理论——“译者姿态...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翻译社会学视阈下中国现当代小说译介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5BYY034)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翻译社会学视域下中国现当代小说译介模式及其运作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4YJA740032)的阶段性成果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翻译社会学视阈下中国现当代小说译介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5BYY034) ...
(总第236期)20葛浩文英译《红高粱》生产过程社会学分析汪宝荣(浙江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 浙江杭州 310018)摘要:本文运用场域理论和行动者网络理论,考察葛浩文译者惯习的形成及介入美国文学场域,分析有关行动者如何通过资本转化构建《红高粱》翻译发起、出版网络,促成葛译本在美国的顺利生产,最后分析翻译及编辑方式对葛译...
本文以王伊同译本为中心,重点考察王伊同对书中民俗事象包括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和语言民俗采取的翻译策略。研究发现:王译本总体上采取了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试图尽量保留和传递原作中的民俗文化意蕴,对中国民俗文化对外译介及传播具有启示意义。一、引言 据有关学者考证,《洛阳伽蓝...
文章尝试探究布迪厄理论备受翻译研究青睐的主客观原因,包括理论本身的超越性和深远影响,与翻译研究的高度契合,翻译研究者发现布迪厄理论相对“易懂好用”等;并以近20年来国内译界的相关研究成果(特别是“首届全国社会翻译学研讨会”参会论文)为考...
《红高粱家族》翻译生产过程社会学分析 TheProduction ofRed SorghumTranslated by Howard Goldblatt:ASociological Analysis 汪宝荣 汪宝荣,香港大学翻译学哲学硕士及哲学博士,现为浙江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导、翻译学科方向带头人,浙江财经大学“杰出中青年教师资助计划”获得者。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翻译研究中心...
《红高粱家族》翻译生产过程社会学分析 TheProduction ofRed SorghumTranslated by Howard Goldblatt:ASociological Analysis 汪宝荣 汪宝荣,香港大学翻译学哲学硕士及哲学博士,现为浙江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导、翻译学科方向带头人,浙江财经大学“杰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