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主棒孢霉是一种真菌,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棒孢霉属。它可以侵染多种植物,引起叶斑病等症状,对农作物和园艺植物造成一定的危害。该病原菌的侵染循环一般从初侵染开始,在寄主受害部位生成新的分生孢子,这些分生孢子借助风雨等传播媒介向周...
烟草棒孢霉叶斑病病原为多主棒孢(学名:Corynespora cassioha),也称山扁豆生棒孢,属半知菌亚门、棒孢霉属真菌。分生孢子梗单支,单生或丛生,褐色,具隔膜。分生孢子单生,偶有两个串生于分生孢子梗顶端,浅褐色,具4~14个横隔。分生孢子有棒槌形和长圆柱形两种形态,均有侵染力,其产孢在自然条件下以...
不大。1、感染部位:多主棒孢霉主要感染部位在黄瓜、番茄和茄子等蔬菜上,对人体直接感染的机率较小。2、感染途径:多主棒孢霉主要通过气传、种传和土传等途径传播,不会通过人体直接接触传播。
我们使用电镜技术观察了橡胶树落叶的微观结构,发现落叶中存在大量的微生物和有机物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棒孢霉,它是一种常见的真菌,可以分解橡胶树落叶中的有机物质,释放出营养物质。 四、橡胶树落叶的奥秘 橡胶树落叶中的微生物和有机...
柑橘棒孢霉褐斑病在病叶上的表现初期为散落的圆形褐色小点,周围环绕着黄色晕环。随着病斑的扩大,边缘会稍有隆起,中心区域呈现出深褐色,中间部分则变为黄褐色至灰褐色,且略显下陷,病斑边缘依然可见黄色晕环。病斑形状可能为圆形或不规则,有时会融合成大面积斑点,大小范围从3-17毫米,平均约为5....
柑橘棒孢霉褐斑病简称柑橘褐斑病(citrus brown spot),果农俗称“黑疤病”、“黑点病,是一种由交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e(Fr.)Keissler)引起的落叶性病害,引起大量落叶和枯枝,降低产量。柑橘褐斑病最初于1913年在澳大利亚的皇帝柑上发现,是澳大利亚、美国、南非、巴西等南美国家,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地中海...
棒孢霉斑病边缘突起;溃疡病中间火山口,边缘黄圈 果实棒孢霉斑病 柑桔棒孢霉斑病是笔者等于1982年在四川新发现的一种叶部病害。病斑圆形、椭圆形,大小为3~17毫米,平均为5.18毫米,散生,少数可愈合成大斑。一叶上有病斑数个到10多个不等。病斑正面边缘深褐色突起,中部黄褐色至灰白色稍下陷。病斑背面边缘有较...
柑橘棒孢霉褐斑病是由交链格孢菌引发的一种真菌性疾病。交链格孢菌的分生孢子梗呈现单生或簇生,通常直立或微弯,带有分隔但不分支,其颜色从基部至顶部呈现出从深褐色渐变至淡褐色的渐变效果。分生孢子形态多样,如倒棍棒形、倒梨形或近椭圆形,颜色为淡褐色至褐色,且具有纵横隔膜,大小通常在(6...
结果显示该菌种为棒孢霉属真菌,菌落生长速度较快,色泽灰黑,菌丝呈乱麻状; 3. 分子生物学鉴定:提取菌株的总DNA,进行PCR扩增和序列比对分析。结果显示该菌株的16S rRNA序列与已知的棒孢霉属菌株相似度高达99%以上,可以确定该菌株为棒孢霉属真菌,命名为Lotus obvius Mic。 二、生物学特性测定 1. 适宜温度和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