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文革是“礼乐革命”,第二次文革则是要完成向“革命礼乐”的转化。在两次文化革命之间,出现了“政党国家化”的过程,随之而来的是“革命礼乐”的倒退。京剧革命的前史,正是“革命礼乐”丧失了“革命”的部分,它把“人民性”挂在口头,从而回到了旧“礼乐”。京剧的新创也就失去了它自诞生以来的群众基础。 1...
在作者的笔下,“文化革命的最新形式”所包含的内在矛盾和未完成性,以及创作者在历史进程中的命运浮沉,也是理解20世纪中国及其文化革命不可或缺的路径之一。 张晴滟将样板戏理解为中国传统的“声诗”在20世纪文化革命中的演化,并将近代京剧革命视为从“礼乐革命”向“革命礼乐”的过渡。除了强调这一进程中音乐与戏剧...
样板戏。革命样板戏是“文化大革命”中一个特殊的词语,它包括现代京剧、现代舞剧和交响音乐等,其中现代京剧和传统京剧、新编历史剧又是京剧的三个组成部分。所以现代京剧和样板戏并不是一个完全等同的概念。 “样板戏”的正式名称为“革命样板 - 911PS于20240326发
近日,我们有幸邀请到《样板戏:文化大革命及其最新形式》的作者——中央戏剧学院副教授张晴滟老师,她带大家一起探讨了wg样板戏《白毛女》、《红色娘子军》和《沂蒙颂》,聚焦其中革命女性形象的独特创造,回应了当代观众对样板戏公式化脸谱化、美学价值不高的误解,反驳了西方女性主义对其“去性别化”、维护父权制国家的...
“八亿人民八个戏”,这是人们反思十年“文化大革命”时,对当时文艺确切说是戏剧舞台现状不无揶揄的概括。在当代中国戏剧史上,有过一段极其风光岁月的头顶“革命”桂冠的“样板戏”,曾被捧扮成“无产阶级文艺的最高典范”,占据着一个相当特殊也十分惹眼的位置。
通过对“样板戏”产生的历史文化语境的回顾,通过对“样板戏”题材变换和形式革新的分析,通过对“样板戏”当代接受的辨析与王元化的反思之后,笔者认为“革命样板戏”是可借鉴的历史资料。 一,“样板戏”的历史资料性 彼得·布鲁克在1968年写道:“真正的京剧可谓戏剧艺术之典范。它的形式一成不变,代代相传。仅在几...
样板戏,正式名称为“革命样板戏”,一个在“文化大革命”这样的特殊政治环境下产生的特殊戏剧样式,它包括现代京剧、现代舞剧和交响音乐等,其中最著名的“八大样板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京剧《智取威虎山》中有一句暗号流传很广,上句是“天王盖地虎”,下句是___。 相关知识...
然而,文化的悖论在此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尽管创作者们试图通过“样板戏”来传达革命的意识形态,但形式本身却往往影响着内容。那些被遮蔽的身体修辞和美学创新,反而以相反的方式激发了人们对主流思想的反抗。这种反抗并非直接的对抗,而是通过审美心理的微妙变化,悄然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
《样板戏——文化革命及其最新形式》导论丨样板的成型:从“礼乐革命”到“革命礼乐”链接 文化革命的根本目的,恰如《红灯记》一篇剧评的标题所言——“依照无产阶级先锋队的面貌改造世界”。台上台下互相对照,无产阶级专政的中国形式,是唱着皮黄戏的工农兵登上国家剧院的西式舞台,为无产阶级专政的民族国家创造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