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意为要经常反省,严格修行,不让内心被世俗扰动;“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意为心本清静,世间万物皆虚幻,不会被世俗扰动。两句体现了禅宗不同的修行观念。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的字面意义与深层含义 “时时勤拂拭,勿使...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字面意思是: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字面意思是如作品译文所述。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
惠昕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听起来极为高妙,其实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我说没有就是没有。他将“性空”简单地理解为什么都没有,在逻辑上更加符合常人思维:“因为本来就什么都没有,所以不需要有打扫尘埃的困惑”,也更符合难以理解高深佛学思想的普通信众的思维角度,从而比神秀、慧能的原偈更加大...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参悟不透...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而慧能的偈则反其道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最后,弘忍还是把衣钵传于慧能,始为六祖。对于佛教禅宗而言,这两首偈的意义特别重大,因为他们后来成为南宗与北宗、顿悟与渐悟的分界线。历来,喜欢以禅入诗、入词的文人有很多,比如宋代的苏轼。苏轼...
禅宗五祖弘忍高足弟子神秀写—佛家偈语:“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未被认可;而另一弟子慧能写了一偈反驳:“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深受五祖内心赞许.如果作为对儒学的研习与个人修养,与慧能相近的人物是...
然而弘忍禅师看完,却皱了皱眉头没说话,正在此时,名不见经传的另一弟子惠能突然吟诵了一首石破天惊的歌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他写的这几句明显是针对神秀的偈子而来,却处处暗合佛家理论当中「心无所住,无所挂碍」的至高境界,胜出了神秀一头,他一跃而成为禅宗六祖的...
禅宗五祖弘忍高足弟子神秀写—佛家偈语:“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未被认可;而另一弟子慧能写了一偈反驳:“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深受五祖内心赞许.如果作为对儒学的研习与个人修养,与慧能相近的人物是 ——摘自1924年孙中山的《国民政府建国大纲》 回答有...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和如今流传是一致的,但是六祖慧能的原诗,根据最早版本的坛经——敦煌写本,即法海本所记录的,应该是: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惹尘埃。 而现在被众人以为高妙的最流行“本来无一物”的版本,其实是由惠昕本《坛经》带头,契嵩本、宗宝本因之的篡改。也就是说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