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来源:《文艺报》2024年2月5日3版 图片来源:“微讯江苏”微信公众号 微信编辑:吕漪萌 二审:许婉霓 三审:李晓晨
当然,面对更为强势的影视文化和流行文化,面对蔚然崛起的网络文学,并不占有太多优势的小说如何参与对大时代的总体言说,如何叙述唯有小说才能说出的深思和洞见,如何创造出具有经典气质和存史意义的文本,成为江苏作家需要思考的问题,当然,这何尝不是中国小说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呢? 内容来源:《文艺报》2022年2月25日2版...
张苏宁的《枕河人家》集百年苏州地域文化史、风俗史、家族史、个体心史与民族史诗于一身,是“中国故事”与“中国讲法”的成功尝试。 来源:文艺报
形形色色的小传统,带来文学上的风格的传承。“地方”有赖于这种文学的编码才获得其“地方性”; 内容、平台、观念的综合,大传统的框架中,小传统得以具身性的显现,构成了某个地方文学的普遍性与具体性的统一,地方文学命名的语词由此方能建构其...
他对我创作《追问》等作品有过很多鼓励,曾亲笔在文艺报写推荐文章,让我很感动。不光对我,周老师帮助和指导了省内外很多文学后生,无私关心他们的成长。”一个时代一定要有一批作家“在场”。从《人民的名义》到《人民的财产》,周梅森为读者构建起富有个人特点和情怀担当的小说体系,饱含着作者对当代中国社会痛点...
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丁捷说,“我是晚辈,也是周老师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追随者。他对我创作《追问》等作品有过很多鼓励,曾亲笔在文艺报写推荐文章,让我很感动。不光对我,周老师帮助和指导了省内外很多文学后生,无私关心他们的成长。” 一个时代一定要有一批作家“在场”。从《人民的名义》到《人民的...
在几位江苏作家新近发表的小说中,不约而同地表现出了对于平静、庸常的日常生活之流下所暗藏的汹涌的关注。如范小青的《似曾相识谁归来》、鲁敏的《无主题拜访》、秦汝璧的《我要离开你》,以及李黎的短篇小说集《夜游》。作家们用这些创作撕开并展示着...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文字来源:《文艺报》2024年2月26日2版 微信编辑:吕漪萌 二审:许婉霓 三审:李晓晨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文字来源:《文艺报》2024年2月26日2版 微信编辑:吕漪萌 二审:许婉霓 三审:李晓晨
无论如何,江苏近期来的长篇小说所取得的成绩,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在于作家们在接受了现代主义的洗礼之后,对现代主义文学因素的自觉征用。这一点,无论是对于今后的江苏文学,还是对于全国的文学创作,都有着无法忽略的启示作用。 内容来源:《文艺报》2022年7月11日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