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锦诗走遍莫高窟的每一个洞窟 看遍每一幅壁画、每一尊彩塑 守望着莫高窟里的历史沧桑、文化纷繁 她 将敦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弘扬、管理工作 当成终身事业 她曾经说过:“我白天想敦煌,晚上梦敦煌 只要一息尚存 就要为敦煌努力”她守护了莫高窟六十载 如今 她捐出自己获得的奖金和多年的积蓄 为的还是敦煌 她...
在7月举行的“樊锦诗从事敦煌文物工作60年座谈会”,鲜见母子同时出现。大儿子彭予民发言,将家属比喻为母亲手中的“手杖”,按照母亲的意愿帮助她平安到达要去的地方,现场两次“妈妈,您辛苦了”让在座嘉宾热泪盈眶,樊锦诗安静听着,不语。与家人合影时,她笑着热切地向他们招手,“快来快来!”2023年7月10日,...
她说“我心归处是敦煌”,她的名字叫樊锦诗。01 1938年,樊锦诗出生在北平一个高知识分子家庭,有一个双胞胎姐姐。樊锦诗从小便体弱多病,在小学的时候因为患上了脊髓灰质炎,高烧不停。幸运的是被同学发现,及时将她送回了家,在家人的带领下去了医院看病。在母亲和姐姐帮她输血治疗,她恢复的很快,几乎没有后...
樊锦诗,女,汉族,1938年7月出生于北平,浙江杭州人,中共党员,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馆员,兰州大学兼职教授、敦煌学专业博士生导师,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院长。2019年9月25日获“最美奋斗者”称号;2020年5月17日被评为“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 在时间洪流中,做一...
一位叫常沙娜,“敦煌守护神”常书鸿之女,现年92岁。另一位,樊锦诗,“敦煌的女儿”,现年85岁。两位老人生命的轨迹如此不同:一位出生在法国塞纳河畔,一位生于北平的乱世烽烟;一位是梁思成、林徽因病床前的弟子,一位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北大考古系的高材生;一位跟随父亲奔走,感受自然之灵、传统之美,一位离开...
心归处,是敦煌。”这是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有“敦煌女儿”之称的樊锦诗当选“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时的颁奖词。从1963年到2023年,生在北京、长在上海的杭州人樊锦诗,在西北戈壁滩上守护莫高窟,飞沙走石、黄土漫天不改初衷,整整60年。 从明眸皓齿的青春少女,到满头白发的耄耋老人,她“择一事、爱一人、终...
樊锦诗是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曾获得“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改革先锋”等荣誉称号 人们提起她时 总是亲切地称她为“敦煌女儿”今年5月4日 时逢北京大学125周年校庆日 樊锦诗回到北大捐款一千万元人民币 设立樊锦诗教育基金 用以支持北大的敦煌学研究 捐赠仪式上,樊锦诗说 “做人不能只为自己打算 ...
一、守护莫高窟60年的“敦煌的女儿”樊锦诗 樊锦诗老师曾经说过:“守护莫高窟是值得奉献一生的高尚的事业,是必然要奉献一生的艰苦的事业,也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奉献的永恒的事业。”最近根据她的真实经历改编创作的电影《吾爱敦煌》上映了,这部电影讲述了敦煌研究院前院长、有“敦煌的女儿”之称的樊锦诗老师坚守...
如今女儿长大了,从北大毕业了,当父亲得知她要去敦煌工作的决定后,虽然心疼女儿体弱多病,但是也尊重她的选择。樊锦诗记得,自己动身时,父亲说了一句:“既然是自己的选择,那就好好干。”1963年7月,25岁的樊锦诗,出发前往自己被分配的工作单位敦煌文物研究所报到。她知道,这次去正式工作,不会像此前去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