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表明朱熹所指的“天理”是指道德伦理,故D正确; ABC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D。本题考查宋明理学,解题的关键是对“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分析理解。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宋明理学,理学被曲...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如何求‘理’”,朱熹主张( )A. “为天
材料一 朱熹说:“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朱熹又说:“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材料二 王阳明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
朱熹说: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朱熹又说:"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那么人欲亡,人欲胜那么天理灭";。人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1、材料中朱熹的主张是什么? 人伦道德即是天理,天理与人欲是不可能混杂在一处的,互...
材料一 朱熹说:“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朱熹又说:“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材料二 王阳明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
根据材料“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为父子者有父子之理,为兄弟、为夫妇、为朋友,以致于出入起居、应事接物之际,亦莫不各有其理。”及所学知识可知,朱熹认为理是世界的核心,其具体内容是三纲五常,材料中朱熹的言论表明其倡导儒家伦理道德,A...
解析 [答案]C [解析] [详解] 由材料“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可知,朱熹通过反问的 方式明确了三纲五常是天理的论点,故选C。材料并未提及要克制人的欲望,排除A;格物致知指推究事 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材料并未涉及,排除B;知行合一为王阳明的主张,排除D。
材料1:朱熹说:“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材料2:“心之本体,原是个天理,原无非理;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天理。”“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
程朱理学将“天理”引申为“天理之性”,是“仁、义、礼、智”的总和,即封建的伦理纲常。他们还把“天理”与“人欲”相对立,成为一种禁欲主义的压抑人性的主张。在明、清时,受到李贽、戴震等进步思想家的有力批判。《礼记.乐记》:“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处,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惑...
朱熹说:“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朱熹又说:“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下面各句,对朱熹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有①天理就是仁义礼智信,②天理就是三纲,③存天理,灭人欲,④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求科学之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