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己之为大,无私之为公的意思 忘我之为大,是指放下个人私利和私欲,把大局和他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只有忘我之为大,才能使个人的利益与整体的利益相统一,才能实现团队协作、和谐共处。 无私之为公,是指不计较个人得失,把公共利益放在第一位。只有无私之为公,才能使个人的贡献与社会的价值相符合,才能实现社会公正...
创办人之一英敛之在创刊号上发表《<大公报>序》,说明报纸取大公一名为“忘己之为大,无私之谓公”, 即无所不包,采纳群论,毫无偏心; 办报宗旨是“开风气,牗民智,挹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 大公报创刊号(图片来源于网络) ...
《大公报》1902年6月17日创刊于天津,是目前世界上仍在发行的历史最悠久的中文报纸,报名释义“忘己之为大、无私之谓公”。《大公报》的历史见证了风雨飘摇的旧中国,见证了求新图变的热血年代,见证了香港的回归,见证了新中国建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大公报》的命运多舛,曾多次经历停刊。1949年后,《大公报...
“大公”者,忘己之为大,无私之谓公,名副其实也 从古至今都不缺“媒体”,但是在近代中真正可以为国为民发声的确凤毛麟角。“大公报”就是这凤毛麟角中的之一。“大公报”自创刊之初就以以"开风气、牖民智,挹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为宗旨,重视言论工作,以"敢言"著称。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创刊,后时局动...
“忘己之为大,无私之谓公。”119年,生日快乐[心]【转发】@大公報-大公網:#大公报创刊119周年# 【《大公报》与中共百年丨立言无私为公 文章爱港报国】一张百年新闻纸,由僻处华北一隅,逐渐发展成声誉日隆、具国...
在120年的风风雨雨里,《大公报》始终坚持“文人论政,文章报国”为办报特色,与民族同呼吸,与国家共命运,克服各种困境,出版至今。(四)抗战时期抗战期间,《大公报》力主抗战,表示“一不投降,二不受辱”,辗转迁徙于津、沪、汉、桂、...
《忘己之为大,无私之谓公》 6月12日,《大公报》创刊120周年庆祝仪式在香港举行,仪式上宣读了XXX的贺信。贺信指出,一个多世纪以来,《大公报》秉承“忘己之为大,无私之谓公”的办报宗旨,立言为公、文章报国,为新中国建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香港回归祖国、保持繁荣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英敛之1902年创办《大公报》之始,即积极宣传反帝爱国、反对封建专制、反对强权,抨击官僚腐败,以文字也以良知践诺"忘己之为大,无私之谓公"。1... 董锦瑞 - 《党史纵览》 被引量: 4发表: 2005年 忠的系列故事 "君能尽札,臣得竭忠,必在于内外无私,上下相信." 历代圣贤大儒对"忠"之论述车载斗量,在此不一...
太宗初即位,中书令房玄龄奏言:“秦府旧左右未得官者,并怨前宫及齐府左右处分之先己。”太宗曰:“古称至公者,盖谓平恕无私。丹朱、商均,子也,而尧、舜废之。管叔、蔡叔,兄弟也,而周公诛之。故知君人者,以天下为公,无私于物。昔诸葛孔明,小国之相,犹曰'吾心如称,不能为人...
太宗初即位,中书令房玄龄奏言:“秦府①旧左右未得官者,共前宫及齐府左右处分之先己。 ”太宗曰:“古称至公者,盖谓平恕无私。丹朱、商均,子也,尧、舜废之;管叔、蔡叔,兄弟也,而周公诛之。故知君人者,以天下为公,无私于物。昔诸葛孔明,小国之相,犹曰‘吾心如称,不能为人作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