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求同存异”思想运用于处理国际事务,是1955年在万隆举行的第一次亚非会议上由周恩来总理提出的。2014年11月9日,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提出“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异也是伙伴”这一观点,实际上将求同存异这一思想赋予新的内涵,...
对待朋友,中国不分大小强弱,凡是爱好和平,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国家,都是中国的好朋友。中国的“朋友外交”“伙伴外交”也定能在国际社会形成共通、共鸣,实现共振、共情。十年前,北京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志同道合是伙伴 求同存异也是伙伴”,形象诠释了新时代中国外交理念和交友观。十年后,...
中国的“朋友外交”“伙伴外交”也定能在国际社会形成共通、共鸣,实现共振、共情。 十年前,北京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志同道合是伙伴 求同存异也是伙伴”,形象诠释了新时代中国外交理念和交友观。十年后,在秘鲁APEC峰会上,经核可,2026年中国将第三次担任APEC东道主。 伙伴关系是中国外交的重要标志...
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异也是伙伴。秉持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原则,中国致力于同世界各国实现合作共赢,目前已同100个左右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朋友
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异也是伙伴。关键是尊重各自人民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中方始终认为欧洲是多极世界中的重要一极,支持欧洲一体化和欧盟战略自主。双方要总结中欧关系发展经验,从中汲取重要启示,共同维护好中欧关系政治基础,推动中欧关系向好、向前发展,为中欧人民带来更大福祉,为...
周恩来总理兼外长亲率中国代表团、冲破重重阻力出席万隆会议,在会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响亮口号,不仅促成会议圆满闭幕,还极大丰富了国际关系内涵,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回顾历史发现,中国代表团远赴万隆与会并非一路坦途。国内外反动势力忌惮中国共产党人在国际场合发声、继续拓展新中国国际影响力。台湾特务机关为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