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巫鸿 艺术·绘画·0字 完本| 更新时间 《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材与再现》首次尝试把中国绘画既视为物质产品也看作图画再现来研究。这种新的研究方式打破了图像、实物和原境之间的界限,把美术史与物质文化研究联系起来。屏风可以是一件实物,一种艺术媒材,一个绘画母题,也可以是三者兼而有之,作者对此进行...
🌟 名著解读: 巫鸿从三个角度看待屏风。屏风可以是一种分割区域的准建筑形式,一种用来绘画的媒材,也可以是一种绘画中的图像。围绕屏风的各种功能、效果和影响,《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介与再现》首次尝试从物质媒材和图画再现两个角度来定义“中国传统绘画”,深入分析了肖像与图画叙事、语词与图像、山水画、性别...
然而,从更深的层面来看,画这幅画的宋代画家将重屏减为单屏从而取消了原作的基础。他删去了画有女性形象的屏风,只留下山水屏风作为它前面下棋士人的惟一对应物。从这个角度看,虽然他以《重屏会棋图》为底本,但是在实际的创作意图上则更接近王齐翰的《勘书图》。尽管从图像学和类型学上来说,它并不是根据《勘...
一、《重屏》内容概述 《重屏》一书考察了屏风在中国绘画语境中显示的功能和意义,试图以此回答“什么是传统中国绘画”的问题。作者巫鸿突破了传统的读画方式,即... 2015-01-060回应16赞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版 赫俊红:图式•媒介•观赏——巫鸿解读《韩熙载夜宴图》卷 巫塔 巫塔按:在未有中译本之前,国内学者...
知道巫鸿老师是因为偶然看到了三联书店出版的《美术史十议》,书中的一篇文章提到应该将文物艺术放在墓葬的大环境下去欣赏:文物只有在特定墓葬位置才表达特定墓葬文化。首次看到这种观点,令我大开眼界。后来,在看其他考古史书籍的时候,才了解到这是中国从金石学向现代考古转变的普遍观点。
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没有这类神秘的或宗教的因素,其错视是周文矩为创造幻觉空间和视觉隐喻而设计的。画家尽力试图使屏风前和屏风里的场景看起来都是真实的,同时他又用坚实可感的屏风框架把这两个场景分隔开来——这个木框提醒着观者,屏风中的内室情景不过是一幅画而已。当观者消除了他最初的迷惑认识到——...
巫鸿于1996年出版的著作《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材与再现》首次对“元绘画”与中国绘画的关系进行了成果丰硕的分析,他于同年发表的题为“画屏”的文章进一步“归纳和总结”了此种关系理念。巫鸿将屏风视为中国“元绘画”的核心元素(就像镜子在欧洲发挥的功能)。他认为,屏风正背两面的自然属性“摧毁了对绘画的幻视,但...
在分析《重屏会棋图》的时候,巫鸿认为我们可以将《重屏会棋图》看作是一件“元绘画”。它与用逐渐退却的引号组构的界框传奇,与戏中之戏,或与含有层层语境的小说相似。《重屏会棋图》中被界框的不同空间像是索引一般,提示出同一再现中不同的参照系统。在当代社会,“元”(meta)这个前缀词越来越来多地被加在许...
一件元绘画必须是反思性的,要么反思其他绘画,要么反思自己。前者是相互参照,或者是自我参照。(只有《重屏会棋图》两者兼具》 218 《重屏会棋图》的根本特征是展现图像和媒材之间的张力。画在屏风上的图像总是在争取幻觉错视的独立性,而屏风的边框又总是在破坏这种错觉,因此可以承负乃至更多的屏风图像...媒材和图...
学者巫鸿从三个角度来看待屏风。屏风,可以是一种分割区域的准建筑形式,一种用来绘画的媒材,也可以是一种绘画中的图像。围绕屏风的各种功能、效果、影响,《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介与再现》首次尝试从物质媒材和图画再现两个角度来定义“中国传统绘画”,鞭辟入里地分析了肖像与图画叙事、语词与图像、山水画、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