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上暴扬国恶的罪名,纷纷抓住时机向拓跋焘告状,夸大事实肆意构献作为《国书》中《先帝记》和《今记》的主要执笔人,作为国书中《先帝纪》和《金纪》的主要执笔人,高允因此前是太子的老师,在太子拓跋幌的保全下得以免祸,更印证了国史内容无灭族之失,只是崔浩早已身处死死地。
崔浩之死还有一个原因是贪腐不廉。崔浩被捕后,太武帝亲自审问,崔浩承认自己接受贿赂。而太武帝一贯倡导清廉节俭,严惩贪官污吏。崔浩“牛羊盖泽,赀累巨万。衣则重锦,食则梁肉。”(《魏书》)而太武帝生性节俭,一贯严惩贪官污吏,崔浩的巨额财富和奢侈生活,与太武帝的要求反差太大,更何况他自己承认收受贿赂。...
太武帝在听了一些人对崔浩攻击的说辞后,已经能感觉到崔浩之“威”“震主”了,所以写《魏书》的魏收是知道崔浩的祸的真正原因,但是他又不方便直说,就只能隐藏在他人的传记中,让后人自己领会了。搜史君觉得崔浩之死恰恰说明一个问题:在鲜卑族皇室的统治之下,北方汉人士族的势力受到了很大的抑制,北方士族想要...
崔浩之死——精选推荐 崔浩之死 383年冬天,前秦帝国和东晋帝国在淝⽔打了⼀仗,东晋⽐较鸡贼,在前秦安插了⼀个内⿁,这个间谍会狮⼦吼,在淝⽔岸边吼了⼀嗓⼦,前秦帝国就垮了,像摔到⽔泥地上的玻璃,瞬间四分五裂。⼀些官员眼看这个⼤帝国注定是完蛋了,纷纷想办法逃往境外避难,其中有...
崔浩之死 一、崔浩的背景 公元383年冬天,前秦帝国和东晋帝国在淝水打了一仗,东晋比较鸡贼,在前秦安插了一个内鬼,这个间谍会狮子吼,在淝水岸边吼了一嗓子,前秦帝国就垮了,像摔到水泥地上的玻璃,瞬间四分五裂。 一些官员眼看这个大帝国注定是完蛋了,纷纷想办法逃往境外避难,其中有一个叫崔宏的,也收拾细软金银,带...
这位受辱而死的老者就是北魏大名鼎鼎的第一谋臣崔浩,北魏杰出的政治家、军事谋略家,历经三朝,官至三公之一——司徒。 作为北魏的一品高官,崔浩之死,创造了一个历史之最——宰相级别的大臣,被杀并受辱,他是最惨的一个。 "自宰司之被戮辱,未有如浩者,世皆以为报应之验也。"(《魏书》) ...
其三:当初散骑常侍李顺器宇才识,一时推重,为太武帝倾心,宠遇弥厚,崔浩因妒嫉而侧目,于是构害李顺,置之死地,实己阶乱兆祸,且兆始恶者有终殃,积不善者无余庆,自古皆然。其四:崔浩欲齐整人伦,分明姓族。表弟卢玄,为当世儒俊,尝劝说:夫创制立事,各有其时,乐为此者,讵几人也,宜其三思。
另外,他在任用汉人的时候,新召的几十人,一上来就任用为郡守。太子建议还是先做郎吏再说,但他居然不听,连高允都很担心,说崔浩这样做,明显得罪太子,将来恐怕结局不会好。还真被高允言中了。 崔浩之死,原因确实错综复杂,除了当时的大环境影响之外,和崔浩本人的性格特点其实也是分不开的。
崔浩(公元382年至450年)出生于清河(今河北清河县)门阀世家,是北魏吏部尚书崔宏之子。此人自由酷爱史书,广览百家,对科律、制度、以及经术,造诣颇深。他不信佛法,不崇志庆,却精通天文玄象,常怀安邦治国之韬略,并以汉代张良自比。20岁入朝,恭勤奉职,孜孜以求,为群僚所莫。他还是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的...
崔浩自认对国君忠诚无比,但却居然不明白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国君可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可以使任何一个自认忠诚执行最高指示的人死无葬身之地。 退一步说,太武帝的“务从实录”即使发自内心,也不是正常意义上的“不虚美,不隐恶”,“不虚美”可以,但要求领导人接受暴露其家中丑事的“不隐恶”笔法,有点过于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