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又称天宝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1])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由于反唐战争的发起者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而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6 唐玄宗统治后期,任用安禄山等胡人担任镇守边镇...
《安史之乱》是易中天中华史第十六卷(第三部《隋唐》终结篇)。 安史之乱后,只能梦回盛世大唐。华清池没了杨贵妃的身影,唐明皇也不再指挥《霓裳羽衣曲》,摇晃的帝国勉强支撑,宦官专权、朝臣内讧、胡人添堵、藩镇割据。私盐贩子出身的黄巢,又用农民大起义踹了唐王朝一脚。公元907年,二百八十九岁的帝国...
为什么河北人崇拜窦建德这位隋末义军领袖就是这种离心力的具体表现。安史之乱后,河北人将安禄山和史思明并称为“二圣”也体现了河北人的这种心理。同时,那些寒门士族也希望通过战争拿到被关陇贵族垄断的权力,走上历史舞台,整天劝安禄山起兵的寒门士人严庄和高尚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迫切需要以战争的形式重新进行利益...
唐代初期,受隋末战乱影响,天下户数只有200多万,而经过唐代一百多年的治理,到安史之乱爆发前,由唐朝中央控制的纳税户,达到了906万户,共5288万人,是唐朝建国初期的4.5倍,“户口之盛,极于此。”自我感觉良好的唐玄宗,开始飘了。就像某些尖子生寒窗苦读十年,考上名牌大学后,那种成就感和安逸感突然上升,...
安禄山大量起用胡兵胡将,曾为安禄山器重的大将李宝臣(奚人),李怀仙(契丹)等人也都是胡人,(后两人投降唐朝,成为著名的河朔三镇)安史之乱爆发后,唐庭有识之士也敏锐地指出,“今独虏将或为之用,中国之人为高尚等数人”直截了当指出胡人是安史叛军的主力,到了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各项叛乱准备已经完成,并称病...
而安史之乱之所以能够爆发,大体来自两个最主要的原因:一是唐朝边防守卫制度下,安禄山势力壮大;二是安禄山和杨国忠将相失和。 第一个原因,唐朝重视边防,少数民族将领安禄山势力壮大。 唐朝继承了北魏的均田制,也相应地继承了府兵制。府兵制就是兵农合一。农民平时为民,战时为兵,府兵要自备衣甲资粮,自备马匹。但均田...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本题考查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又称天宝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
安史之乱可不是因为某个皇帝和臣子一下子犯糊涂就能引发的,其实啊,这场灾祸的爆发是唐王朝积攒了上百年社会矛盾的结果。唐王朝立国的根基是承袭隋朝的府兵制。简单说,府兵制就是把全国土地分给年满二十岁的男性公民,每人能分到一百亩地。那时候,三十亩地就够一家四口人吃穿不愁了,一百亩地就能过上挺...
“安史之乱”的爆发原因,其实是阶级矛盾的爆发,纵观大唐盛世,战争爆发前人口其实已经饱和,每个人手中的资源是不平等分配的。经济矛盾和阶级矛盾与日俱增,朝廷内部的矛盾也逐渐扩大,玄宗后期的昏庸统治和偏爱杨贵妃等一众行为,无一不体现着统治阶级的腐朽。百姓的赋税负担,也因为统治者的肆意妄为而更为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