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解读】:本章乃叙述一理想学者之毕生经历.“学而时习之”,乃初学之文,为一境;“有朋自远方来”,则成学后事,为二境;最后一境,本非学者所望,乃求学深造...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
这句话中的“学而时习之”传达了对学习的强调和鼓励。学习是人类不断进步和成长的关键所在。通过不断学习和不断实践,我们可以获取知识、培养技能,并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智慧。然而,单纯的学习还不足以让我们达到精通的境地。只有通过不断地复习和实践,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活化于行,才能真正获得喜悦和满足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xué ér shí xí zhī, bú yì yuè hu? [注释]1.子:《论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2.时习:时常练习,温习. 3.亦:是 4.说:说是一个通假字.“说”通“悦”,表示高兴、愉快的意思.5.时:时常 [译文] 孔子说:学过的知识,再常常地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吗?
引申为反复练习、钻研的意思,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是一种行动,决定行动了,就可以接着往下学习了。远方来到底有多远 一个人在为天下国家、千秋后代思想着眼的时候,正是他寂寞凄凉的时候,有一个知己来了,那是非常高兴的事情。而这个“有朋自远方来”的“远”字,不一定是远方外国来的,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句能做为《论语》开章的第一句,极不简单,微言大义,其真实含义历来被人们割裂和误解。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字面含义是“学到的东西有机会付诸于实践,这难道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吗?”这句话的主旨是“...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出自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著作《论语》的《学而》篇。表达了平常学习时要经常进行复习,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有远方的朋友来看自己,也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 扩展资料: 《论语》的篇名通常取开篇前两个字作为篇名;若开篇前两个字是“子曰”,...
《论语·学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 孔子说:一边学习,一边(把所学用于)实践,难道不愉悦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远道而来,难道不高兴吗?有人不知道自己(所学)而不会恼怒,难道还算不上君子吗?解读 《论语》是最广为人知的国学经典,其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