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丘惭愧,一无所成.老子:“那就索性放弃吧,名爵者,公器也,不可久居.孔子:“可丘毕竟不能像葫芦一样挂在门楣上无用于世.老子:“无用,安知不是大用,弱则生,柔则存,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上善若水啊.孔子:“先生微言大义,吾道一以贯之,先生的道是大道无形,不限于世间万物,而我的...
吉与凶等,无贵无贱,无荣无辱,心如古井,我行我素,自得其乐,何处而不乐哉?”老子见孔丘已入大道之门,侃侃而谈道:“圣人处世,遇事而不背,事迁而不守,顺物流转,任事自然。调和而顺应者,有德之人也;随势而顺应者,得道之人也。”孔丘闻之,若云飘动,随风...
历史上他们两人相遇被称为人与天的对话,人代表着人道,天代表着天道。孔子就代表人道,老子代表天道。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小老子20岁。他一生先后3次拜见老子,从他们的四次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一个讲求的是人道,一个讲求的是天道。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相遇...
通过这次对话和交流,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相互融合和影响,为后世的思想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他们的思想和观点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奉为圣人,成为后世人们学习和追求的榜样。总之,孔子与老子的相遇和交流不仅是两位圣人之间的对话,更是两种思想流派的碰撞和交流。他们的对话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
第一段对话 老子送别孔子,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 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于死,在于好讥人之非也; 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于身,在于好扬人之恶也。
第一段对话: 老子送别孔子,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 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于死,在于好讥人之非也; 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于身,在于好扬人之恶也。 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
1如图是春秋时期老子与孔子的一段对话,“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体现出老子的思想观是( )老子:“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子:“水有何德?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A. “仁者爱人” B. “无为而治” C. “兼爱”“非攻” D.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 E. 故选B. 2如图是春秋时期老...
孔子伫立岸边,不觉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闻孔子此语,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于自然,死于自然,任其...
孔子周游列国,到处碰壁,于是,多次问计于老子。 一日,老子在送别孔子时,手指浩浩黄河,对他说:“你怎么不学习水的大德呢?” 孔子问:“水有什么样的德行呢?” 老子说:“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
老子:“名利乃世俗之累,智者应知其限而避之。” 孔子:“吾亦云‘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名利非吾所求,惟愿行道于天下。” 老子:“柔弱胜刚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上善若水之道。” 孔子:“吾亦倡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柔弱与刚强,皆应适时而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