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典出通行本《道德经》老子第五章,郭店简本《老子》无此句。郭店简本仅有本章中“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文义与通行本同。魏源本义:“结刍为狗,用之祭祀,既毕事则弃而践之。”《庄子·天运》:“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齐戒以将...
“天地不仁”形容天地(或自然、宇宙)并无仁慈或偏爱之心,对万物一视同仁,任其自生自灭,强调了一种客观、中立的自然法则。 ‘天地不仁’的字面解释 “天地不仁”这一表述的字面意思是“天地没有仁慈之心”。这里的“不仁”并非指冷漠无情,而是指天地无私无欲,不以人类的道德标准...
“天地不仁”这一表述源自中国古代道家经典著作《道德经》的第五章,作者是春秋时代的老子(李耳)。这句话的完整表述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话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思想,下面是对其含义的解读: 字面解释 天地不仁:指天地并没有人类的道德观念中的“仁爱”或...
《天地不仁》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五门讨章。 《道德经》,地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衡般命市致现望及落得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是《道德经》中一句特别容易被误解的话。关于这句话,有两种最常见的看法:第一种理解,将老天视为傲慢的“暴君”。天地不仁,仿佛老天像个高高在上的独裁者。格局大且心狠手辣,该杀就杀,该罚则罚。它将天地万物都视为草芥,面对无辜的受苦众生,也无任何怜悯之心。第二种...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意思是天地无所谓仁爱,对待万物像对待祭祀时草扎的小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然生长,有道的人,也就是圣人,也无所谓仁爱,对待百姓如同对待刍狗一样,任凭百姓自己发展。天地之间,不就像一个风箱...
说到这里,“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意思就很好理解了:天地高高在上,没有任何感知力,对什么都麻木不仁,世间万物在它眼里,不过是跟蝼蚁一样的道具罢了。通俗来讲:天地顺其自然,润物无声,对待万物都一视同仁,不对谁好也不对谁坏,万物变成什么样子,是万物自己的行为,跟天地没有任何关系。道家思想...
天地不仁,不仁才是至仁,没有分别的仁爱众生,众生平等,所以天地万物一体。天地不会特别对某个人好,也不会特别对某个人不好,天地没有分别心,以万物为刍狗(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所以天地是‘无善无恶’的,而‘无善无恶’是‘至善’也。天地以仁施万物,万物得天地之仁爱,而生之育之、长之成...
《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注释】①刍(chú)狗:古时结草为狗形,以供祭祀之用,用毕则弃之。②橐龠:tuó yuè,指古代鼓风吹火用的器具。③屈: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