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发生时,巨大的能量以两种方式传播到地面,第一种方式为纵波,在地壳中传播速度约为6km/s,最先到达震中,它使需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第二种方式称为横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约为4km/s,第二个到达震中,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几乎所有的大地震发生前数天至数分钟内,都有或大或小的次...
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分为三种类型:纵波、横波和面波。纵波是推进波,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最先到达震中,又称P波,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横波是剪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 3.2~4.0千米/秒,第二个到达震中,又称S波,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面波又称L波,是由纵波与横波在...
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分为三种类型:纵波、横波和面波。纵波是推进波,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km/s,最先到达震中,又称P波,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横波是剪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2~4.0km/s,第二个到达震中,又称S波,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面波又称L波,是由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
纵波是推进波,地壳中传播速度为 5.5∼7 千米/秒,最先到达震中,又称P波,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横波是剪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2~4.0千米/秒,第二个到达震中,又称S波,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面波又称L波,是由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混合波。其波长大、振幅强...
本题考查地震波的特点。纵波是推进波,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最先到达震中,又称P波,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横波是剪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40千米/秒,第二个到达震中,又称S波,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因此②③正确;故选C。A.经济B.交
关于地震波,说法错误的是()A.纵波速度快,最先到达震中B.横波速度慢,但会引起地面前后左右振动,破坏性较强C.面波速度慢,但可引起上下和左右方向的振动,破坏性最大D.纵
当地震发生时会产生频率低于 Hz的次声波,并同时产生纵波和横波,纵波比横波先到达地面,且破坏性较弱,当我们捕捉到纵波的信号后,可以利用电磁波抢在横波之前发出避险警报信息,以减小灾害损失。我们可以借助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不同监测震源的位置,图示两条直线分别表示这两种波从震源开始传播的距离与所用时间的关系,...
正确答案:B解析:世界上90%以上的地震、几乎所有的破坏性地震属于构造地震。A项正确。地震波主要包含纵波和横波。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总落后一步,B项错误。环太平洋地...
地震发生时,最基本的现象是地面的连续振动,主要是明显的晃动。极震区的人在感到大的晃动之前,有时首先感到上下跳动。这是因为地震波从地内向地面传来,纵波首先到达的缘故。横波接着产生大振幅的水平方向的晃动,是造成地震灾害的主要原因。1960年智利大地震时,最大的晃动持续了3分钟。地震造成的...
材料一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北京时间),我国四川汶川县(31.0°N,103.4°E)发生里氏8.0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0千米~20千米,破坏性巨大。 材料二 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 (1)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震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出能量 B.地球的内能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 C.地震发生时,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