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句话出自《左传·成公·成公十三年》。原文:刘子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今成子惰,弃其命矣,其不反乎?” 释义:刘康公说:“国家的大事情,在于祭祀和战争。祭祀有分祭肉之礼,战争有受祭肉之礼,这是和...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句话的意思是,国家的大事情,在于祭祀和战争。这句话出自《左传·成公·成公十三年》,原文是刘子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今成子惰,弃其命矣,其不反乎?” 在这句话中,“祀”指的是祭祀活动,这种活动是为了表达对天地、神明、自然界及先祖的敬...
国之大者 在戎在祀国之大者 在戎在祀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国家的大事情,在于祭祀和战争。 出自《左传成公十三年》。 原文:“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今成子惰,弃其命矣,其不反乎?” 释义:“国家的大事情,在于祭祀和战争。祭祀有分祭肉之礼,战争有受祭肉之礼,这是和神灵...
《左传》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这是句著名的话。字面意思就是国家的大事情,在于祭祀和战争。 主要是在强调祭祀对于战争的重要性,反映了古代对鬼神的信奉。 该句出自《左传·成公·成公十三年》:刘子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今成子惰,弃其命矣,其不反乎?” ...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元年”这句常被简单解读。好像国家大事就是祭祀与军事。实际说的是“礼”。因为,祭祀与军事,堪称礼之两大关键场景,有复杂仪式。甚至是一个邦国最高仪式。原文如此:“勤礼莫如致敬,尽力莫如敦笃。敬在养神,笃在守业。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出自《左传·成公·成公十三年》。 一、原文 刘子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今成子惰,弃其命矣,其不反乎?” 二、释义 刘康公说:“国家的大事情,在于祭祀和战争。祭祀有分祭肉之礼,战争有受祭肉之礼,这是和神灵交往的大节。现在成子(指成肃公)...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出自《左传·成公·成公十三年》。 一、原文 刘子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今成子惰,弃其命矣,其不反乎?” 二、释义 刘康公说:“国家的大事情,在于祭祀和战争。祭祀有分祭肉之礼,战争有受祭肉之礼,这是和神灵交往的大节。现在成子(指成肃公)...
这两句话出自《左传·成公十三年》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左转》这部书简要提一下,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春秋》而作。大家有没想过,为什么那段时期又被称为“春秋”而不是“冬夏”呢?在古代,四季是有不同...
祀与戎何从实现?这里的关键就是:“祀有执膰,戎有受脤”。这个膰据说是一种燔烤过肉,脤是则是盛在脤中的肉,前者是祭祀宗庙所用祭品,后者是祭祀社庙的祭品,都是要拿来分享的。成子讲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落实到具体问题,就是怎么样接受脤肉和膰肉的问题,因为这才是“神之大节”。受脤乃是接受上天的成命,...
(子爵,顷王之子定王之弟)见到后立即批评了成肃公,其中有一句话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今成子惰,弃其命矣,其不反乎?”大概意思是说国家最重要的大事,就是祭祀和征伐,祭祀时接受膰(熟肉),征伐时接受脤(生肉),这是对鬼神的大礼节,今天成子(成肃公)心不在焉,不要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