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俭对李靖不满并指责他,主要是以下原因:- 生命受到威胁:贞观四年,唐俭奉命出使突厥与颉利可汗议和。李靖却认为这是消灭突厥的好机会,不顾唐俭等人在敌营,率军奇袭突厥。当时突厥毫无防备,唐俭差点在乱军中丧命,好不容易才趁乱逃脱。- 功绩被夺:若和谈成功,唐俭作为促成突厥归附的关键人物,将立下大...
所以,从私人的感情上来说,唐俭是可以有理由去怨恨李靖和李勣他们的。唐灭突厥之后十九年,李靖离世,同年唐太宗李世民驾崩;二十六年后,唐俭去世;三十九年后,李勣病逝。也就是说,阴山之战后,唐俭和李靖他们,至少同朝为臣将近二十年。这二十年中,大家都是一殿之臣,抬头不见低头见。可是,这二十年当...
阴山突袭是李靖征服突厥的最后一役,也是他决胜千里建立卓越功名的伟大一战。但唐俭呢?他就是被李靖充分利用了的一颗棋子。唐俭何人?北齐左仆射唐邕之孙,隋朝戎州刺史唐鉴之子。因唐鉴与李渊交好,曾经共事,所以唐俭和李世民也是故交。他对李氏父子忠心可鉴。灭突厥一战,唐俭是坚定的主战派。他理解太宗李世民的...
所以从理智上来讲,李靖此举不管成功失败都必然得罪唐俭不说,即使成功也容易功高震主,如果失败后那更是全责,怎么看对李靖个人而已,这都不是个好选择。但是如果要说李靖是被功劳冲昏了头脑,那也不现实,不是说高估或者神话李靖这个人物。而是李靖在这次大破东突厥,以及后面大破吐谷浑后,不仅没有因为两次灭国...
时间回到贞观四年,当李世民下令唐军对东突厥展开大举征伐时,还是这个唐俭,深入虎穴,以和谈名义麻痹了颉利可汗,才能为大将军李靖长途奔袭突厥王廷赢得宝贵的时间。事后有惊无险,安全脱身的唐俭原本还是心情不错的,可是当他听到唐军中有人议论大将军李靖曾说过“唐俭之流,死不足惜”时,唐俭愤怒了,非要找...
唐俭也不能说什么。但从根本上看,正是因为唐俭的谈判,让颉利可汗放松了警惕,李靖才偷袭得手。因此,唐灭东突厥,也应该有唐俭的一份功劳。唐俭在唐朝是一位低调且有作为的大臣,贞观十七年,李世民设立“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唐俭因功勋之大,名列其一,这样的荣誉,也算是对唐俭最好的肯定。
但就是一生都和和气气的唐俭却差点被李靖给“坑死”。太原起兵功臣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李渊奉命为太原留守。唐俭近水楼台先得月,因为与李世民的关系很好,他便借机向李世民劝说早做打算,图谋天下。李世民把唐俭劝告他的话,告诉了“老爹”李渊。李渊本来心里就心怀大志,听儿子李世民这么一说,哎,唐俭这小子...
既然如此,李世民为何要让唐俭陷入险地,“李靖因袭破之,俭脱身还”,这一记载没有说明李世民之前有没有告之唐俭李靖突袭计划。但从史书记载来看,应该没有明确告知。如果事先商量好的,作为一代奇谋,史书应该会有所记载。当然,无论是不是商量好,李世民让李靖突袭,都会让唐俭处境危险,可谓生死一线之间。难道...
李靖唐俭文言文 以下是关于李靖唐俭的文言文:唐太宗遣鸿胪卿唐俭、摄户部尚书将军安修仁慰谕突厥,李靖谓副将张公谨曰:“诏使到彼,虏必自宽,乃选精骑赍二十日粮,引兵自白道袭之。”公谨曰:“既许其降,诏使在彼,未宜讨击。”靖曰:“此兵机也,时不可失。”遂督军疾进。行至阴山,遇其斥候千余...
李靖功业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攻灭东突厥,成功解决了大唐的心腹大患。这一战,发生在贞观四年(629年),唐军在李靖率领下,一路猛攻,把刚刚遭遇天灾的东突厥打得只剩几万人。颉利可汗退守铁山,派人称降,唐太宗李世民派大臣唐俭等前往铁山,安抚颉利可汗。看起来似乎是唐朝把东突厥打服了,但李靖知道东突厥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