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哥舒翰做了两件事,一件是上书诛杀安思顺,另一件是称病不出,放任王思礼和田良丘、李承光争权。这两件事看似毫无关系,实际上说明哥舒翰已经默许了王思礼的建议,但诛杀杨国忠的时机不成熟,不便于展开行动。一方面,杨国忠还是朝廷宰相,贸然上书请求诛杀,只会打草惊蛇。李隆基不可能诛杀杨国忠,却会因此而...
如此看来,哥舒翰要求杀安思顺就是多此一举,而李隆基竟然同意了这种毫无意义的建议,更是让人感到难以理解。因此从上述分析来看,安思顺之死是充满疑点的,很多地方难以自圆其说。如果只是用哥舒翰和安思顺之间的私人恩怨来解释,也是没有证据的,道理上站不住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仔细地分析这段史料的记...
不过,安禄山长期驻守范阳,哥舒翰一直在河西、陇右效力,二者之间并无交集,哪来的矛盾呢?这跟一个“第三者”有关,此人叫安思顺,是安禄山的堂兄。安禄山其实本姓康,是昭武九姓康国后裔。安禄山的母亲是个突厥人,所以他是典型的“杂胡”。安禄山年幼的时候父亲去世了,母亲改嫁给一个叫安延偃的人,因此改姓...
安禄山自然保护安顺,当然这不是主要原因哥舒翰接替王中四担任龙游总督,安顺担任朔方总督! 他在朔方的权力根深蒂固,声誉达到顶峰。甚至像郭子义和李光弼这样的将军也来自他。可以看出,除安史之外安顺也是哥舒翰最大的竞争对手。即使安顺被降职,这并不意味着政府不会让他东山再起。他就是一个例子如果朝廷没有杀死高仙芝...
从这个角度来看,王思礼的建议就是让哥舒翰诛杀杨国忠,然后以此为由与安禄山言和,最终平分唐朝天下。这种提议是非常危险的,李隆基也不可能就这样的把天下拱手让人。而王思礼作为哥舒翰的心腹能提出这种建议,说明他在这方面的野心已经暴露了。 然后哥舒翰做了两件事,一件是上书诛杀安思顺,另一件是称病不出,放任王思...
被哥舒翰诬陷致死的安思顺,若其当年愿与堂弟安禄山一起反会怎样?我认为若当时任朔方节度使的安思顺与身为三镇节度使的堂弟安禄山一起造反,唐王朝在755年就结束了。为何我如此认为呢?唐玄宗天宝年间在全国设置了十大节度使、经略使。分别是范阳、平卢、河东、朔方、河西、陇右、安西、北庭、剑南九节度使及岭南五府...
话说,安思顺与哥舒翰的关系并不和睦。因为安思顺与安禄山关系亲密,而安禄山又与李林甫交好。反观哥舒翰,他则是杨国忠派系。玄宗对于他们二人的不睦关系亦有所闻,为此也曾设法想要进行改善,但是并没有用。755年,蠢蠢欲动多年的安禄山终是借讨伐杨国忠,为玄宗清君侧这一名义发动“安史之乱&...
朔方军安思顺:哥舒翰与安禄山恩怨背后的隐秘纽带 文 和运超 大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冬十一月,安禄山以诛杀祸害天下的宰相杨国忠为口号,从范阳领兵南下,史书称“诛国忠,清君侧”,尽管后世都知道这是长达八年的劫难,历来称安史安史,安禄山和史思明又为同年同乡,甚至据说他们的生日只相差一天,自然是这次起兵共同...
如果说唐玄宗仅仅是从内心里不信任也就罢了,偏偏哥舒翰因为心眼小,加上政治上不成熟,作出了一系列不动举动,让唐玄宗对他的猜疑心更重、恐惧加深。 不当举动一:逼迫唐玄宗处理安思顺。 安思顺是安禄山的族弟,哥舒翰一向反感这兄弟俩,横竖看不顺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