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名篇《告子.上下篇》原文及译文 《告子》是《孟子》书中的篇目,分上、下两篇。 告子到底何许人也? 关于告子有不同的说法。 说法一:告子是东周战国时思想家,法家人物,曾受教于墨子,有口才,讲仁义。由于孟子在人性问题上和他有过几次辩论,所以他的学说仅有一鳞片甲记录在《孟子·告子》中。 说法二:...
孟子就质疑告子说,难道因为这是烤肉,所以你就喜欢? 告子的这个论断讲不通,他始终想把仁和义区分开,认为仁是内在的,义是外在的,需要有外在的一个固定的标准。比如说长、比如说好吃、比如说离得近等等,他会找出一些要素来说我不得不这样做。 但实际上,你喜欢尊敬一个长者,也是你发自内心的感受,就好像你喜欢吃...
经典释读|《孟子译注》告子上篇第一章 原文 11.1 告子曰:“性犹杞柳①也,义犹杯棬②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杯棬。” 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杯棬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杯棬也?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杯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
【原文】 告子曰:“性,犹杞(qǐ)柳也①;义,犹桮棬也②。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bēi quān)。” 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棬(bēi quān)乎? 将戕(qiāng)贼③杞柳而后以为桮棬也? 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桮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 【译文】 告子...
此内发之仁义即内发于人之性,是性之自发,不是后天人为造作成的。此性是定然的善,当然不是“食色性也”之性,亦不是“生之谓性”之性。由此性以别犬牛,这是价值上的异,不是知识上对于客观事实划类之异。 告子说性犹杞柳(材料说),性犹湍水(中性说),食色性也(饮食男女之动物性,生物之本能),综结而谓...
《孟子》告子上篇:心性之善与坚守本心 📜 告子上篇是《孟子》中一篇深入探讨心性问题的篇章。它强调了人性本善,而恶行的产生是因为受到外界的影响。人们需要坚守自己的道路,不失去本心,并不断地修养、思考和守护。💧 人性之善,如同水往低处流,是自然而然的。正如水总是向下流一样,人性也总是向善的。
11.6 公都子①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
《孟子》告子上篇——操则存,舍则亡《孟子》告子上篇——操则存,舍则亡 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
本篇集中讨论人性问题,是孟子“性善论”思想较为完整的体现。连带的是仁义道德与个人修养的问题。对精神与物质、感性与理性、人性与动物性等问题也有所涉及。全篇原文共20章, 本书选14章。《告子章句上》选自《孟子》。《孟子》一书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