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课堂 | 吴飞:论“生生” 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吴飞老师开设的“宗教学导论”是本学期的核心通识课程。今天博雅哥带来的是吴飞老师的文章《论“生生”——兼与丁耘教授商榷》。 吴老师从澄清亚里士多德与海德格尔关于“制作”的观点出发,指出...
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大纲》的宇宙论部分特别辟出一篇谈大化论,他指出,在中国哲学中,“宇宙乃是一个生生不已的大流,此即所谓易,易是宇宙中一根本事实。”[1]“生者必生而化者必化,宇宙中物,时时刻刻都在生、化中。”[2]而生生变化的基本规律在于两一对待。“两者对待,亦即对立;一者合一,亦即统一。…...
关于自杀,西方理论已汗牛充犊,但国内对自杀的讨论相对较少,一方面源于题材自身的敏感性,另一方面是由于国内思考没有超脱出西方理论的限制。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一本立足中国本土探讨自杀现象的著述,吴飞教授的《浮生取义》为我们提供了答案。 吴飞基于华北的一个县城,在204个个案中梳理出自杀背后的中国文化逻辑。...
“仁是生生流行之总体。” (《仁学本体论》,第38-39页)这是仁体论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其思想在汉宋儒学中均已肇端,但陈先生对它们的理解和综合,广泛吸收了现代哲学家梁漱溟、马一浮、冯友兰、熊十力、李泽厚等人的哲学,尤以熊十力与李泽厚为重。
本文首先是对丁耘《生生与造作——论哲学在中国思想中重新开始的可能性》一文的回应。吴飞非常认可丁耘对生生与造作的区分,但认为丁教授的区分还不够。柏拉图的创造和亚里士多德的制造模式,是西方哲学理解存在之形成的基本模式,海德格尔对此做了深刻反思,但并未脱离制造的模式。作者依据《周易》阐发中国哲学中的生生...
在《仁学本体论》中,他一方面接受了宋儒以生生讲仁的哲学性诠释,另一方面也同样强调仁的利他性伦理含义。笔者同意“仁”的利他主义色彩,但这并不与“为己之学”相冲突。“为己”并不是自私,而是成就完善的自我,其主要意义就是通过正心修身完成自我塑造,尤其包括利他之仁的德行养成,是《儒学美德论》中非常强调...
三、从神化体用论看虚与气 所以,陈先生将仁当作本体,并非认为仁是一种存在者或神。仁究竟如何构成本体?他说:“'生生之仁说’与‘一体之仁说’共同构成了儒学的仁论传统。” 因而,“仁是生生流行之总体。” (《仁学本体论》,第38-39页)这是仁体论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其思想在汉宋儒学中均已肇端,但陈先...
在《仁学本体论》中,他一方面接受了宋儒以生生讲仁的哲学性诠释,另一方面也同样强调仁的利他性伦理含义。笔者同意“仁”的利他主义色彩,但这并不与“为己之学”相冲突。“为己”并不是自私,而是成就完善的自我,其主要意义就是通过正心修身完成自我塑造,...
而陈先生的进一步讨论,就表明二者其实并不那么一致:“吾人仁体说之本体的设定,乃在设立世界存在、关联、生生与运动的根源。”(《仁学本体论》,第12页)“万物的一体即可认为是实体、本体。” (《仁学本体论》,第16页)陈先生之所以认为是一致的,是因为以万物一体来理解实体、本体,有着斯宾诺莎哲学的痕迹,但...
本文首先是对丁耘《生生与造作——论哲学在中国思想中重新开始的可能性》一文的回应。吴飞非常认可丁耘对生生与造作的区分,但认为丁教授的区分还不够。柏拉图的创造和亚里士多德的制造模式,是西方哲学理解存在之形成的基本模式,海德格尔对此做了深刻反思,但并未脱离制造的模式。作者依据《周易》阐发中国哲学中的生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