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说吴让之“书画下笔谨严,风韵之古隽者,不可度,盖有守而不泥其迹,能自放而不逾其矩。治印……刀法圆转,无纤曼之习,气象骏迈,质而不滞”,乃非虚饰之言。 吴熙载《篆书作赋看花七言联》 纸本篆书 138.8×27.3cm×2 浙江省博物馆藏 吴让之诸体皆擅,...
而作为清代的篆书大家邓石如的弟子吴让之,应该是篆书最后的珠峰“末代皇帝”,吴昌硕曾说:“余尝语人学完白(邓石如)不若取经于让翁(吴让之)。”作为一代巨匠,可见当时人对吴让之的肯定与崇拜。吴让之,原名为廷飏,字熙载,后改让之,早年师从包世臣,是包世臣反对“馆阁体”大军中得力助手。吴让之可谓是诸体...
"吴让之:以书入印,平中见奇;赵之谦:博采众长,印外求印显文趣;胡匊邻:高古为基,疏密天成;吴昌硕:浑厚拙朴,刀法自成一家。" 这四位艺术家在篆刻艺术上的成就,不仅在技法上代表了当时最高水平,也在艺术探索和实践上展现了勇于创新的精神。
自古以隶书写横卷者不多,而何绍基此卷独树一帜。整幅作品上下四列,末尾留两字空格落款,姓名左旁钤上下两印。其用墨的浓湿丰腴,线条的凝重苍厚,再加上用笔中顿挫颤抖的运用,使整幅作品产生古拙沉雄之趣;而结体方正端庄,善用隶书波磔,左舒右展的特点亦使作品显得大气雍容。吴昌硕此作取篆书笔意,通篇章法...
吴让之推崇"以书入印"、"印从书出"的观点,推陈出新。他将篆书的笔致、意态在印章中充分展现,故其治印运刀如笔,舒畅得体,虚实相生,流转生动,浑朴圆润,韵味醇厚,为印坛树一新面目。后人学印多从吴让之着手,如吴昌硕、黄木甫等大家都受到其深刻影响。
吴昌硕为龚心钊刻寿山石龟钮对章 吴昌硕为龚心钊刻寿山石龟钮对章 印文:1、心钊私印;2、仲勉父 边款:石质太劣,刻未能佳,仲勉法家以为然否?戊子四月苦铁记。 1.7×1.7×4.6cm(两件相同) 这两方印章是吴昌硕刻给龚心钊的。龚心钊当时跟吴昌硕也有一些交往,吴昌硕先后给他刻过一部分对章。这件作品之前一直在...
著名金石学家吴让之15幅书法欣赏 吴让之的篆书点画舒展飘逸,结体瘦长疏朗,行笔稳健流畅。古朴虽不及邓石如,而灵动典雅似则过之,颇具妩媚优雅之趣,在晚清书坛享有很高的声誉。对后来的赵之谦、吴昌硕均有影响。其在明清流派篆刻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吴熙载(1799-1870),原名廷扬,字熙载,后以字行,改字让...
到目前为止,我所见到的吴昌硕最早的刻印是“寄住西湖近六桥”,朱文,款署“剑侯”,以及“心田存一点”,朱文,款署“香圃”,前者用徐三庚法,后者用陈曼生法,都是他三十岁以前的作品。至于白文“千石公侯寿贵“,完全是钱叔盖法。白文“吴俊卿”,则完全是吴让之法。这些印已经比较晚,大都是在四十岁前后的作品...
吴让之《吴均帖》是我学清篆的第一个帖,也是我着力最多的一个帖。曾以此风格获过兰亭在内的几个国奖。虽然这几年多以吴昌硕赵之谦风格参加国展,但对最初的偏爱仍时常临写……#写字是一种生活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 #贵在坚持 #原创书法作品 #原创 - 张红杰书法于20230923发布
去年《吴让之书画篆刻与研究》正式出版,是目前国内第一部集吴让之(熙载)的书法、篆刻、绘画、学术论文等于一炉的全面性综合研究集子,受到外界的普遍关注。去年年底,中国书法杂志邀请导师策划筹备吴让之研究专题,经过为期半年的统筹,现已正式出刊。吴让之的研究目前在学术界相对滞后,相较于赵之谦、吴昌硕等人的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