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文字将为医之道区分了层次,分为上医、中医、下医三等,上医是最高层次,是医家的理想追求,也是医道的崇高境界。 早在春秋时期,秦国医官医和就提出了“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的著名论断,体现出医家不仅仅关注治疗人...
来自《古代医家论医德医风医道》49.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原文】 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又曰上医听声,中医察色[1],下医诊脉。又曰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2]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简介】 选自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一《论诊候》。
这段文字将为医之道区分了层次,分为上医、中医、下医三等,上医是最高层次,是医家的理想追求,也是医道的崇高境界。 早在春秋时期,秦国医官医和就提出了“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的著名论断,体现出医家不仅仅关注治疗人的疾病,还有着“医及国家”的社会理想。医道不仅仅是能治病这么简单,在“治”的层...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卷一·诊候》中说:“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又曰:上医听声,中医察色,下医诊脉。又曰: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欲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这个“医”是医学管理的意思,是指站在没病症的角度,要想到可能生病, - 藏瓏于20240
上医医心,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当代名医陆广莘先生云:“上医治未病之病,谓之养生;中医治欲病之病,谓之保健;下医治已病之病,谓之医疗。”用后现代医学的说法,“上医”属于养生学,“中医”属于保健学,或都叫预防医学,下医才是今天理解的医学。
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孙思邈 《备急千金要方》 如果理解这句话呢?实际上,这句话的意思是医学的道理和治国的道理一样的,这是最高层次的一种道理,其次是把这种道理应用于医治人的话可以是一种很好的医术,又可以针对某种疾病来治疗某种病。这就是说治理国家和治疗人,治疗病在本质...
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又曰上医听声,中医察色,下医诊脉。又曰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简介: 选自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一《论诊候》。 文解: 古代善为医道之人,上等的医生能够医治国家,中等的医生也能医治人民,下等的医生只能医治疾病。又有这样的说...
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又曰上医听声,中医察色[1],下医诊脉。又曰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⑵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简介】 选自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一《论诊候》。 【注解】 [1]察色:运用望诊观察面色、神色。
【乙】夫欲理病,先察其源,候其病机。五脏未虚,六腑未竭,血脉未乱,精神未散,服药必活。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势已过,命将难全。……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又曰上医听声,中医察色,下医诊脉。又曰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若不加心用意,于事混淆,即病...
【乙】夫欲理病,先察其源,候其病机。五脏未虚,六腑未竭,血脉未乱,精神未散,服药必活。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势已过,命将难全。 · ·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又曰上医听声,中医察色,下医诊脉。又日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若不加心用意,于事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