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非义之财者,譬如漏脯救饥,鸩酒止渴,非不暂饱,死亦及之。 【解释】夺取不义之财的人,就像是吃有毒的肉来救饥饿,喝有毒的酒来止渴一样,不但不能暂时填饱肚子,死亡也会随即到来。 【分析】这一节又申明贪利的害处,因为世人好利心很重,所以不怕用词过重而言语重复,太上的苦口婆心反覆叮咛,已经尽其最...
取非义之财者,譬如漏脯救饥,鸩酒止渴,非不暂饱,死亦及之。 【解释】夺取不义之财的人,就像是吃有毒的肉来救饥饿,喝有毒的酒来止渴一样,不但不能暂时填饱肚子,死亡也会随即到来。 【分析】这一节又申明贪利的害处,因为世人好利心很重,所以不怕用词过重而言语重复,太上的苦口婆心反覆叮咛,已经尽其最...
《太上感应篇图解》取非义之财者〖 原文 〗 取非义之财者,譬如漏脯救饥,鸩酒止渴,非不暂饱,死亦及之。〖 释义 〗 凡是贪取不义之财的人,就像是去吃那屋漏水浸到的肉,去喝那鸩鸟浸过的酒一样,这种的漏脯鸩酒都是含有剧毒,不但不能够获得暂时的醉饱,而且死期也马上就到了啊!
取非义之财者,譬如漏脯救饥,鸩酒止渴,非不暂饱,死亦及之:【对照】“取得不义之财的人,打比方像吃因存放在破漏的房屋中被淋上雨水而有毒的干肉止饿,喝用鸩鸟的毛泡成的毒酒解渴,无非是片刻吃足了,可是死亡也会追上他。”【分析】这一节又申明贪利的害处,因为世人好利的心很重,所以不怕用词过重及...
取非义之财者,譬如漏脯救饥,鸩酒止渴,非不暂饱,死亦及之。 【解释】 凡是贪取不义之财的人,就像是去吃那屋漏水浸到的肉,去喝那鸩鸟毛浸过的酒一样;这种的漏脯鸩酒都是含有剧毒,不但不能够获得暂时的醉饱,而且死期也马上就到了啊! 【分析】 本节又申明贪利的害处,因为世人好利的心很重,所以太上才会...
【其取非义之财,不避怨恨,譬若以漏脯救饥、鸩酒解渴,非不暂饱而死亦及之矣。】语出晋·葛洪《抱朴子·微旨》。那些获取不义之财、不怕别人怨恨的人,就好比用漏脯充饥、用毒酒解渴一样,虽然暂时吃饱了,然而死亡也随即而来。漏脯,挂在屋檐下的干肉。古人认为漏水有毒,食之致死。
取非义之财者,譬如漏脯救饥,鸩酒止渴,非不暂饱,死亦及之 97 2024-04 3 又枉杀人者,是易刀兵而相杀也 79 2024-04 4 又诸横取人财者,乃计其妻子家口以当之,渐至死丧。若不死丧,则有水火盗贼.遗亡器物 81 2024-04 5 如是等罪,司命随其轻重,夺其计算,算尽则死,死有余则,乃央及子孙 ...
“取非义之财者,譬如漏脯救饥,鸩酒止渴。非不暂饱,死亦及之。”出自()。A.《太上感应篇》B.《群书治要》C.《中庸》D.《论语》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夺取不义之财者,就像吃毒肉解饥、喝毒酒止渴一样,不但不能暂时填饱肚子,死亡却即到来。 义利之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命题。义者宜也。言行适宜、合适、合道,对己对人对社会都是幸事,反之则是灾祸。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道德,合道者方能有德,才是稳固的、可持续的得,此乃德本财...
凡贪取不义之财者,就像是去吃被屋檐漏水浸(音进)过的有毒之肉,去喝那鸩鸟毛浸过的酒一样;漏脯、鸩酒都含有剧毒,不但不能饱腹,而且死期马上就到了。 论议: 君子生财,取之有道。靠外财不发家,正常经营,劳动所得,才吃得香甜,睡得安稳。太上见世人好利的心重,才婆心殷切,反复地叮咛再三提醒,世间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