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龍夾日;御史家印,如絮縈驄馬,蝶繞繡衣;督學家印,如藝海泛濫,文江翻浪;法司家印,如繡斧凝霜,烏台列柏;牧民家印,如五馬鳴珂,雙鳧飛瀉;經業家印,如驊騮汗血,蚌蛤藏珠;隱士家印,如泉石吐霞,林花吸露;文人家印,如屈注天潢,倒流滄海;
这相比以前的工匠们制印有文化层面的本质差别,文人们一边刻印,一边把篆刻创作中相应的内容有体系地整理出来,由此形成了中国最早的篆刻理论,我们现在学习篆刻,必然要接触这些前人总结出来的理论知识,因此,布丁打算将从今年元旦开始,将我自己对篆刻理论的一些经典著作的学习经历拿出来分享,今天就先说说周应愿的《印...
周应愿以自己宏博的学识,深入地对印章艺术进行了研究,由于他的努力,印学在明代有了一个清晰的面目。 我们之前在介绍元代吴丘衍时,都提到了印学的概念,但是真正的有系统的印学,而不是只言片语的简述,还要从《印说》说起。 《印说》是一部印学的印论专著,出现于明万历前期,与其时吴门一带文人篆刻艺术迅速发...
)所以,平常我们说篆刻的三要素,就说篆法,章法,刀法。今天接着读周应愿的《印说》中“除害”一节中关于篆法除害的内容。核心是这两段话:第一段:昔人论篆云:“点不变谓之布棋,画不变谓之布算,方不变谓之㪷 ,圆不变谓之环。”可谓善状,又若为刀法发者。过去有人讨论篆法说:“点处理不...
(明)周应愿 编者按:周应愿所著《印说》是明代重要的印学理论著作。其继承刘勰《文心雕龙》和孙过庭《书谱》等经典文论、书论体例,分列二十章,涉及到印章源流、品评、创作等诸多问题,展现了明中期对印章的认识和印学理论发展情况。本刊节录的第十七章中,周氏以龟历、尧台舜馆、仓颉墓等上古传说,提出“其流各异...
而临摹一方古印,其实就是从基本的篆法开始向古人学习,像周应愿说的一样:“一画失所,如壮士折一肱,一点失所,如美女眇一目。”点画刻画不好,就像壮士断了胳膊,像美女瞎了一只眼睛,那可是大杀风景的事。(齐白石的印)篆刻有篆法、章法、刀法三个部分组成,这几无异议,王撰在《宝砚斋印谱》序里说:...
昨天说了《印说》里的篆法“三害”,是技法里基础部分,今天接着说周应愿在《印说》里提到的刀法“六害”。 一段闲话:古代最早的制印,或者凿制,或者铸造,或者砣制……,总之在古代制印的工艺里没有刀法,因此,我们看元代吾丘衍的《三十五举》里讲篆法,讲章法,唯独没有提到刀法。因为在吾丘衍、赵孟那个年代,所...
明代文人流派篆刻的兴盛,与印论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上文我们介绍了周应愿的《印说》,其提出的篆之三害和刀之六害,即便今日仍然是评判一方印章优劣的标准之一。《印说》不光全面深入的对印章艺术进行了研究,且对以刀刻印的篆刻创作作了细致入微的实践层面的解析。
刘世教明确说周应愿死在了完成《印说》出版后不久,综合这两条信息我们可以知道王穉登所讲的“公车不中令”当是指万历二十三年周应愿下第后来给他祝六十初度。所以《印说》成书于万历二十三年之前,而不是黄先生所言的万历十六年前。 再则,黄先生又以《印说》中提到莫是龙已经死了,并根据傅申的文章所考莫是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