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刘仁轨被撤职后却能为朝廷尽忠,刘仁愿掌握指挥权却能推荐有才德的人,都可以称得上是君子了。参考译文: 刘仁愿、刘仁轨攻克真岘城以后,唐高宗命令孙仁师领兵渡海援助他们。百济王扶余丰从南边招来倭国人以抵御唐兵。孙仁师与刘仁愿、刘仁轨联合军队,声势大振。部下诸将因加林城是水陆交通要冲,想先进攻它,刘...
第一件事,刘仁愿热衷于留守百济,并与刘仁轨发生争执。 百济覆灭后,刘仁愿班师还朝,由其属下刘仁轨镇守百济。664年,刘仁愿奉命入百济与刘仁轨“换防”,不知为什么,刘仁轨却不愿换防,坚持由自己继续留守百济。刘仁愿则坚持要换,两人相持不下,刘仁轨便上书唐高宗,要求由自己留守,高宗答应了刘仁轨继续留守。
第一件事是,刘仁愿热衷于留守百济,并与刘仁轨发生争执。百济覆灭后,刘仁愿率军返回朝廷,而由他的部下刘仁轨镇守百济。664年,刘仁愿奉命返回百济与刘仁轨“换防”,但不知为何,刘仁轨却不愿意,坚持自己继续留守百济。尽管刘仁愿在这件事上并没有做错,但唐高宗的内心究竟怎么想呢?刘仁愿遭流放后的...
上官仪说:“刘仁轨遭黜削而能尽忠,刘仁愿手握大权而能推贤,都可以说是君子了。” 华杉曰: 这一段,三个教益: 一是攻打加林还是周留,这是识别战略重心。要善于在一个复杂的战局中,找到战略重心,找到决胜点。把重心解决,其他地方自然瓦解。征服百济,战略重心就是拿下周留,决胜点就在周留。如果攻打加林,不仅...
刘仁轨和刘仁愿的争论,不是谁对谁错那么简单。情况报到中央,‘(上)由是以仁愿为不忠。’李治从此对刘仁愿产生恶感、认为他不忠。 刘仁轨考虑问题周到固然值得肯定,刘仁愿照章办事,应该也没什么不对,怎么就‘不忠’了呢? 有人说因为刘仁愿不会搞关系,得罪了人,所以在领导面前印象不好,其实不是那么回事。
于是唐朝派遣刘仁轨与刘仁愿(刘仁轨和刘仁愿并不是兄弟,名字巧合)统帅1.3万人,战舰177艘,5000新罗军应战,最终结果,刘仁轨指挥的唐军以少战多,在白江口大胜倭军。经过此番战役,倭国受到重创,对唐朝称臣,并派出遣唐使,从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学习中国。天智天皇惊叹中国的强大,为便于交流称呼,将倭国...
另外,刘姓传自匈奴“独孤”,到唐朝不算太久,古人对辈分排序非常看重,他们同属“仁”班,应该有一定关系。不过在《旧唐书`刘仁轨列传》讲到刘仁愿出征前,与刘仁轨有私仇的李义府找到他让他找机会将刘仁轨杀死,但刘仁愿以国家为重,没忍心下手。根据这样的记载,刘仁愿与刘仁轨肯定没有很近...
高宗李治赶紧任命资历最老刘仁轨代理方州刺史,统领王文度的部下以及新罗军队去救援刘仁愿,刘仁轨带兵令行禁止军阵森严,一路朝着百济府城杀去,百济叛军哪里是唐朝正规军的对手,虽然派出多股部队都没挡住刘仁轨大军,只能撤围而去。不久百济一方福信火拼了道琛和尚兼并了他的部众,统一军令招兵买马,势力不减反增。
刘仁轨,字正则,汴州尉氏县人。唐高祖武德初年,补任息州参军,多次升官做到了给事中。 当初,苏定方平定百济国以后,留下郎将刘仁愿镇守百济城,左卫中郎将王文度任熊津都督,安抚收容百济的残余兵众。王文度死了,百济国的旧将福信以及和尚道琛接回原来的王子扶余丰立为国王,带领兵众围攻刘仁愿。朝廷诏令刘仁轨任...